200808051431大社廟宇歷史悠久爭議
[大社廟宇歷史悠久爭議]
〈前言〉
對大社廟宇歷史悠久來說,爭議十分的多,有人說青雲宮是最久的,也有人說碧雲宮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最久的,那觀音山大覺寺呢?聽了那麼多,不如去找尋書籍、網路、鄉公所網站、廟宇石碑等,採集資料才能知道大社哪間廟宇才是最久的呢。
※以下是我找歷史較悠久的廟宇沿革
〈一〉碧雲宮
沿革:根據先民傳述,碧雲宮現址原為一片空地,其中有一棵大榕樹,於明朝神宗萬歷年間,一位從大陸來台人士路經此地,將所攜帶的「三奶夫人香火」暫掛於樹枝上,離去時忘記帶走,從此,每當夜晚時,香火即發出紅色光芒,鄉人皆稱奇,引為吉祥之兆,於是便擲筊請示,神明表示要在此結緣、濟世救人、興盛此地,鄉人於是在原地搭建神壇奉祀,稱為「三奶壇」。 清康熙46年(西元170 7年)鄉紳建了一層高的廟宇奉祀,稱為「碧雲宮」。後因年久失修,拆除重建,拆除過程無意間發現了一個明朝宣德年間的三界公爐。新建的碧雲宮在民國76年1月 (農曆為民國75年12 月9日) 舉行安座慶典。
結論:碧雲宮起初是明朝年間所發起的,所以碧雲宮是大社最早建立的廟宇。假如碧雲宮不是最早建立的,那為何會有明朝時期所製的三界公爐呢?
〈二〉青雲宮
沿革:宮內供奉的神農大帝神像,是本鄉籬子內望族黃家祖先黃發於康熙36年(西元1697年)自福建泉州府渡海來台時隨身所攜的神像,(即為目前青雲宮中的神農大帝二祖開基神像),黃厝先人定居本鄉後立廟祭祀,最初命名「紫雲宮」,位置於「田中央」庄,嘉慶元年,因人口多居於三奶壇,乃遷廟於現址。
推算:至今已經有311年。
〈三〉觀音山翠屏岩大覺寺
沿革:清康熙廿八年(西元1669年)鳳山知縣楊芳聲興建,康熙敕旨賜名為翠屏岩,並賜龍牌,上刻:「皇帝萬歲萬萬歲」廩生錢元揚率領士紳拜賀。建寺由來有一傳說,台南、仕隆兩地巨紳為先人占墓地,同時相中觀音山下一穴,為誌信物,一人埋銅錢,一人埋鐵釘。鐵釘適巧釘在銅錢的方孔上,不知到底是先有銅錢還是先有鐵釘。後來訴諸官,知縣判立「巧據之私,何若公獻」,後建寺奉佛,並呈報皇帝。現今寺內後殿仍有鐵釘穿透銅錢的註記圖徽。
推算:至今已經有339年。
〈四〉清福寺
沿革:清福寺創建於清道光24 年6月〈西元1844年〉,為保社庄的守護神,當初由村民鳩集銀元向張舍購買土地興建,立約購地的石碑還保存良好。寺內供奉清水祖師,每年農曆大年初六清水祖師爺生日時即為熱鬧。清水祖師俗名陳昭應,北宋開封祥符縣人,隨文天祥抗元扶宋,敕封為「護國公」,後人稱為「祖師公」;祖師公原應為佛,清福寺因此稱為寺而非廟,早期清福寺內還供奉釋迦牟尼佛,後來遷至燕巢鄉角宿村媽祖廟供奉,清福寺則成為道教的廟。
推算:至今已經有164年。
〈五〉保元宮
沿革:保元宮的歷史眾說紛紜,據清代史料《鳳山縣采訪冊》所載,保元宮創建於嘉慶14年(西元1809年),由林佐所募建的,原為坐南朝北之小廟,最初只奉祀保生大帝,至道光25年(西元1845年)重建為坐北朝南,目前保存的廟貌則是在民國五十年時重新改建的。
但根據康熙五十八(1719)年的「鳳山縣志」記載,大社鄉保元宮為大道公十處角頭之一。乾隆廿九年(1764)「重修鳳山縣志」記載:慈濟宮在興隆莊萬丹港口。創建舊,尋圮;乾隆廿八年(1764)重修。相傳海岸上漂流神像於此,鄉民立廟祀之,又一在縣署前大街(慈濟宮),一在興隆莊岐鳳,一在鳳山上莊,一在半屏山後勁,一在維新里竹仔港,...,一在觀音山大社,康熙年間鄉人募建。由此推論,保元宮在康熙時期即已存在。
推算:1.依據清代史料《鳳山縣采訪冊》所載,保元宮創建於嘉慶14年(西元1809年),
至今已經有199年。
2.依據康熙五十八(1719)年的「鳳山縣志」記載,至今大約289年。
〈六〉神農村城門福德祠
沿革:本祠溯自約200年前神農大帝鑑於境內民眾需求特安置土地公(及福德正神)合牌以供奉祀、膜拜,後由本庄黃舉人發起新建福德祠奉祀迨至相繼舉人管理;民國77年管理詹福連等提議將簡陋建築知福德祠重新建祠至今。
推算:推算回去福德祠大約創建於西元1808年。
※除了以上介紹的廟宇,還有萬金松玉皇宮〈大約推算建於西元1708年〉、嘉落崎嘉和宮,因為記載的不是很清楚,無法推算。
◎文:版主。
※以上都是我找尋的資料,加以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