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0504隨口碎唸

我有多樂觀,就有多悲觀。
這是我自己的平衡機制。

我雖然很容易從人群中分辨出心智障礙者與所謂的一般人,但在我眼中其實又看不出他們有何差別。
我的辨識機制大概是這樣的,我知道心智障礙者的顏面與行為特徵,會出現哪些「一般人」不會有的跡象。但就只有這樣的差異而已。認真觀察的話,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特徵和慣性行為,每個人都是特殊的。
更嚴謹地說,器官和四肢的健全,並不代表行為能力能夠健全。
所以我在我眼中看來,心障、肢障、精障、「一般人」,都因獨特的不一樣、需要的協助不一樣,於是平等地一樣,也都適用基本的生物相處原則。

「心智障礙者都是純真且善良的」,這句話在我耳裡聽起來就跟「原住民都很純樸」一樣,屬於歧視語。
建立這樣的刻板印象之後,就更無法相信社會黑暗面的存在了。不去相信,不去面對,就不會去處理。

種種認知落差,令我在與大眾相處的時候感到勞累、無法融入。
我不畏懼與大眾產生認知衝突,但我也有累到不想動的時候。
所以我會休息到想動的時候再動。
若是就此枯竭,那也不過是生命常態的一環罷了。

回應

中狐狸=藏紫
--------
活著的同時是為了替已逝的人延續下去,這也是生命的其中一項意義。
笨蛋阿乾。

推特常駐中
統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