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至大武村於7-11超市補充食物及飲料,稍作休憩讓筋骨舒緩,順便體驗一下東台灣暖暖的陽光。目光停駐,隔路相對的台汽客運車站,在客運運輸沒落後早已人去樓空,從前人潮喧嚷的景象,只能在記憶裡回味。收拾行囊整裝待發,過大武國中即可看到進入新化村的景觀雕塑,由此轉入按圖索驥朝著未知的旅程前進。產業道路上綠意扶疏,白牆紅瓦點綴其間,襯托鄉野美景。道路在山嶺間穿梭,迎著白雲伴著風,盤旋扶搖直上天際。山徑曲折彎度刁鑽,層出不窮綿延無盡,適合挑戰駕駛技術但不利於好男人出遊。
(圖1)台九線大武村通往新化村的指標
(圖2)曲折的產業道路
7k處可以看到新化社區的迎賓門坊,亦有指向「都玄天宮」的標牌,心中暗思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況且下回造訪遙遙無期,索性按指示前行一探究竟。看觀音聖像,眺望中央山脈峰巒叠嶂,擷影納采收藏美的記憶。
(圖3)都玄天宮一景
(圖4)都玄天宮的觀音聖像
莫拉克風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暴量雨水讓地表土壤流失以致路毀橋斷,禇紅山壁取代綠意盎然的山林;行走便道高繞通過崩塌路段,再續前行往新化村進發。村口處看見部落的圖騰搭配大型雕刻藝品,陳展原住民的文化張力。部落依山勢興建,簡單的房舍,樸素的造型,雖沒有華麗的場景,但乾淨街道,吸引遊客的注目。山上人家謀生困難(農耕、畜牧、狩獵皆不符成本),導致人口大量外移,舉目所見行人三三兩兩(多為老弱婦孺)偶有雞鳴犬吠,難掩山城正在褪色的事實。
(圖5)莫拉克風災後道路留下的痕跡
(圖6)新化部落村口的藝術品
(圖7)新化部落的街景
新化國小大門(現為安朔國小分部) 矗立著遷村50週年記紀念碑述說過往的故事(姑子侖事件),不明究理的觀看,或許它只是一顆石頭而已,誰會留意歷史洪流中的小浪花。學校放假空盪盪的操場聽不到學生嬉鬧聲,寧靜悠閒地觀賞藍天白雲,綠蔭紅瓦,看鞦韆、看溜滑梯,鄉野間的小學校勾起童年記趣,往事種種近在只呎卻讓人情却留步。
(圖8)舊新化國小(安朔國小分部)的大門
(圖9)舊新化國小前遷村五十週紀念碑
(圖10)舊新化國小操場
(圖11)舊新化國小操場
歲末幾波冷氣團來襲,四季如春的國南之境也能感受到冬天的寒意,路旁的楓樹林也在表演變裝秀,九芎樹、油桐樹等換上紅衣裳,蘆葦花搖曳生姿連成雪海一片,多樣的景緻變化讓人心曠神怡,追風逐雲觀崇嶺,彎道盡頭處柳暗花明又一村。產業道路愈往山區走,路面的落差愈大,路邊野草茁華,落葉枯枝散落一地,一條未知的路段,無法評估距離遠近,東轉西轉的早已忘了東南西北,開始擔心油料不足的問題,讓人進退兩難。
(圖12)道路邊的楓樹林
(圖13)道路邊盛開的蘆葦花
過了制高點,道路急轉直下,山壁崩塌路基毀狀況愈來愈多, off road駕馭樂趣方興未艾。遙望著盤旋山丘的連續彎道,卻不得其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大面積土石滑落,碎裂的水泥護牆散落山溝,默默見證洪流蝕切的威力。依標示沿著開鑿出來的臨時通道,在碎石路面上行車,感受輪胎滑動與步步為營的驚奇。初次造訪新化~土坂(FIA認證拉力賽道),想要觀摩及體驗拉力賽的盛會,但水災重創道路,在連續彎道上劃下深深的傷口,不知何年何月賽車嘉年華才會在此地重現。
(圖14)道路毀損的連續彎道
(圖15)土石流覆蓋裡搶修的道路
(圖16)大雨過後處處可見崩坡災情
下切河谷,崩坡愈來愈嚴重,路基毀損不勝枚舉,河岸所見一片荒蕪,樹叢在土石堆變成枯枝,青山下少了一點活力。貨櫃灌漿搭建便橋,搭起與外通聯的命脈,也讓來訪者也路可尋。
(圖17)土坂部落的教會
(圖18)通往新化部落的橋樑
(圖19)高灘上的森林變成枯枝
土坂部落(排灣族)是環線最大的村莊,是毛蟹的故鄉(每年4~6月),在群山環抱中猶如桃花源一般遺世獨立(非有心人不會特別留意)。停車暫歇,放慢腳步,在文化步道看石板雕刻,看毛蟹的歸鄉路;在地的托兒所、派出所都常有造型及特色非常值得品味;頭目的家欣賞排灣工藝,看門前巨石,看祖靈屋(不對外開放),但對原住民文化的瞭解似乎廖寥寥可數。
(圖20)土坂部落的派出所
(圖21)土坂部落的文化走廊
(圖22)土坂部落的文化走廊
(圖23)土坂部落的托兒所
(圖24)土坂部落古頭目的家
(圖25)土坂部落古頭目的家(祖靈屋)
(圖26)土坂部落古頭目的家
(圖27)土坂部落土坂國小的大門
(圖28)土坂部落(毛蟹的故鄉)
(圖29)村外遠望土坂部落
在台9線與大溪部落的十字路口,回首凝望群山崇嶺,腦海泛起曲折山徑,油桐落葉、蘆葦花白、山溝裡的水泥塊、河岸的枯樹林、石板屋及毛蟹交織的影像。往返台東多次,偶而橋上看看青山叠嶂浮雲悠悠,對大溪部落未曾著墨,當然更不會知道土坂部落是何方神聖。無意的選擇,豐富的記憶,預期之外的收獲,或許下一回可以再來一趟部落尋禮,補修油杉保護區的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