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號,這回是真的要熄燈了嗎?或許是因為最近這五年來總按著幾條固定路線騎腳踏車穿過或經過華光社區去上班,看著熟悉的景色建物一片片逐漸地緩慢地被蠶食般地剝落凋零,在大規模拆遷前夕,各種團體媒體議題討論的沸沸揚揚之際,我反而沒有特別的感覺。倒是對原本就已經因世代交替而逐漸褪色、搬遷、甚至結束營業的各種無名美味感到可惜。其中大部分的店家都已在附近另覓新址開張,因拆遷而歇業的,除了先前的中原饅頭外,可能就是倒數計時中能賣幾天是幾天的金華街燒餅油條了。詢問了幾次都得到不打算繼續經營的答覆,如果這裡的微甜老麵厚燒餅曾經是你記憶中的滋味,請把握最後幾天。
2013第一篇文獻給西班牙的科學小飛俠釀酒隊...超市有一區專賣Madrid D.O.的酒,基於強烈的好奇心拿了一瓶最近在日本被吹捧很兇的"彈丸男"(見本文最下方圖,圖片來自日本樂天和泉屋,此酒款大概一年到兩年後會出現在中文版的漫畫上,講第十一使徒的時候),開瓶之前用酒莊名稱Comando G搜尋了一下,搜尋結果竟然是伴隨者我們長大的"科學小飛俠"!! 原來Comando G是科學小飛俠在西班牙的藝名。不過現在這個G有了新的定義 — G for Garnacha,從前從前這個品種在法國的隆河區以Greneche為名發揚光大,直到近年大家開始關注它原先來自西班牙,而西班牙也開始認真釀出像樣的在地Garnacha。關於這個品種的故事可以參照林裕森老師的"葡萄別傳12-10 Grenache"一文。
在法國的市集如果遇上了生蠔攤,攤子的角落通常都會堆上幾箱Muscadet白酒,點上一盤生蠔,再補個一歐或兩歐元的銅板,老闆便會斟上滿滿一杯的Muscadet,淡淡的礦石青檸香氣,爽脆酸度與帶著一絲鹹味的乾淨口感,兩者無疑是最佳搭檔。Muscadet來自於羅亞爾河流域的南特(Nantes)一帶,有近一萬三千公頃種植面積,高達近一億瓶的年產量,以Melon de Bourgogne(或直接稱Melon)這個品種在這裡所釀造出來的,多為簡單均質且低價位的白酒,適合在年輕時儘早飲用。這樣一個不起眼也看不到什麼潛力的產區與品種,仍然有人默默耕耘與堅持著。
Vin de France從2010年開始取代原本Vin de Table的分類,多了一點彈性讓釀酒者可以在酒標上標示品種跟年份,但仍然不能標示產區,如其名就是Vin de France。若曾經有一瓶VdT不但故意標示了年份,品種,還有產區,結果會如何,答案是繳交三萬七千五百歐元的罰金或是去坐兩年牢。活生生的例子在法國羅亞爾河的Anjou產區上演,讓這位秉持有機種植跟自然動力法的小酒農Oliver Cousin被Decanter大大報導了一番,MW Janis Robinson也特別為文報導,這瓶只有12歐元的Vin de Table, 到底引起了什麼樣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