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42200桂花耳

 雨後晴空,有一種瑰麗明媚桑椹紫,走進安朔山區,連綿翠綠山體猶如一幅隨意揮灑的水墨畫,

翠綠直逼人眼。行至低腰山谷處猛然才發覺滿目潺潺流水依山勢而流,彷若披上一白絲綢般,

四處淅瀝瀝水聲不絕,有些氣勢雄偉,有的則溫柔婉約,更有明澈安靜之水

回眸遠望,日光將水沫投影成一道道瑰麗彩虹,隨著水珠清新的氣味慢慢靠近,青草幽香,芬芳的野

花..........迷人的氣息就這樣猝不及防地迎面撲來,令人聞不到自己的氣息

過不遠處,野火燒盡一片林子,倒木殘留著火的吻痕,冒出了橘黃色的膠質菌類,煞為奇特

膠質菌類包括木耳目、銀耳目、花耳目,其主要特徵為菇體軟骨質且富有彈性,潮濕時成膠質狀,

這一類的膠質菌我們稱它們為「果凍菌」(jelly fungi)。在研究人員使用顯微鏡下觀察膠質菌發現,

它們的擔子和同擔子菌類(包括褶菌、非褶菌類、腹菌類)相比之下十分不同;木耳目的擔子有橫膈,

銀耳目有縱膈,花耳目則呈現叉狀,而同擔子菌類的擔子則通常不見分隔,且多呈棍棒狀,

因此這類大型真菌也被稱作為「異擔子菌類」。異擔子菌類的擔孢子具有再生擔孢子的能力,

且多數種類的擔子有橫隔或縱隔。擔子有1橫隔的花耳科(Dacrymycetacea)桂花耳就是其中之一

桂花耳因常被誤認為是飄落的桂花而得名,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熱帶地區

假花耳屬(Dacryopinax)約有15個物種,台灣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林地內,秋至春季較為冷涼時,

經常可於杉木類等針葉樹的腐木上,偶爾可見及在闊葉木上,在焚燒過後的倒木上亦可發現這種小型

膠質菌成群冒出橘黃色帶有舌狀的菇體,雖然個頭嬌小,但因顏色鮮豔,所以很容易發現其蹤影

膠質菌大部分可食用,如餐桌上常見的木耳,或是甜湯中的銀耳,這些都是屬於膠質菌,

桂花耳雖然也是膠質菌,但因子實體高僅0.6-1.5cm,因此並沒有很高的食用價值

(桂花耳常生長成簇,子實體具有圓形的莖和扁平如葉片狀或扇形的上部)

中名-桂花耳

學名-Dacryopinax spathularia (Schw.) Martin.

英名-無

別名-桂花菌

科別-花耳科(Dacrymycetacea)

屬別-假花耳屬(Dacryopinax)

原產地-世界泛布

分布-台灣全島低中海拔林地內

生長季節/天/週/月-秋、冬、春三季、數週生

習性-木棲腐生

相對溫/濕度-30度/70%

相遇頻度-★★★★★

用途-食用

拍攝地點-台東-安朔

(常生長在腐爛的木頭裂縫,尤以杉木類等針葉樹的倒腐木上較為常見)

特性

子實體微小,匙形或鹿角形,上部常不規則裂成叉狀,橙黃色,光滑,乾後橙紅色,不孕部分色淺。

子實體高0.6-1.5cm,柄下部粗0.2-0.3cm,有細絨毛,基部栗褐色至黑褐色,延伸入腐木裂縫中。

擔子叉狀,孢子兩個,光滑,無色,橢圓形近腎形,初期無橫隔,後期形成1橫隔,

即成為2-3個細胞,8.9-12.8μm×3-4(5.3)μm,擔子叉狀,28-38μm×2.4-2.6μm。


 (子實體小,高度僅約1-1.5公分,外觀膠骨質狀,與同科成員膠角耳相近似)

 

回應
優質大賞
目前人數
來自世界的你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