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0630走讀台中文化資產之月恆門與金門橋
月恆門位於台中市東勢區下城里,建於清末戴潮春之亂發生之後,曲折狹小的巷道,讓入侵盜匪有路可進無路可退,極有防禦功能,現已是少見的隘門,而整體上其聚落也極有客家人特色。921地震後,前臺中縣政府91年進行屋面修復工程,已公告為歷史建築。
下城里舊稱「下城庄」,又稱「和興庄」,開發始於清嘉慶13年(1808年),至道光6年(1826年)墾成,取名「和興庄」,意謂「人和庄興」。下城和興庄內原有兩座相對稱的城門:「日升門」與「月恆門」,這兩座造型突出的門樓,不但是下城和興庄的標誌,也是下城客家墾拓歷史的縮影。
清同治元年(1862年)中部地區發生戴潮春之亂,下城和興庄民成立義民會,擁護官方,派兵丁參戰,庄民以寡擊眾剷除亂黨後,下城和興庄民為防外患再發生,建造東、西兩門,題名為「日升門」及「月恆門」,此後,匪徒不敢再次侵犯,奠定下城和興庄安定繁榮基礎。日升門因道路拓寬工程已於1996年拆除,現僅存月恆門傲然屹立,為東勢地區彌足珍貴的前清歷史古城門。
月恆門右前方有座「金門橋」,又稱糯米橋,橫跨於東勢本圳上;東勢本圳是東勢鎮最重要的灌溉排水渠道,引自大甲溪水水圳,灌溉了東勢鎮詒福里以北的地區。金門橋因位於下城里的西邊,在中國天干、五行與方位表示上,「金」乃代表西方,而「門」則具有出入口之象徵,「金門」代表扼守西方出入口的意涵。
金門橋建造於日昭和15年(1940年),翌年竣工,是東勢鎮現存最珍貴的歷史古橋之一,這裡原本只有潺潺流水經過,兩岸居民來往均須涉水而過,後為了保護老幼婦孺的安全,以及因應灌溉之需,建造了此座金門橋。
從前造橋時,因為沒有現在所謂的混凝土之類的材料,但為了能增加土石之間的黏性於是加入了糯米,利用當時的築橋蓋屋最佳材質,因此這些橋稱為糯米橋。在金門橋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橋面類似糯米粒的顆粒,這就是當年先人開墾的歷史見證。
我來到下城里,曲折巷弄、隘門、槍孔、水圳、橋樑等這些建築元素,呈現東勢客家人聚落開山、尋水、建隘的拓墾歷史。如今,時空環境的改變,緊張的氛圍早已遠去,精緻古樸的月恆門與金門橋依然堅守她的崗位。村民跨過潺潺水流的東勢本圳,就好像和老朋友打招呼一般,熟悉而沒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