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32118寫作教室/掌握架構3重點 知性題聚焦「反面論述的可能」/琵琶鼠魚教會我的事

寫作教室/掌握架構3重點 知性題聚焦「反面論述的可能」

2022-10-23 14:57 聯合報/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吳俊霖老師/撰寫


示意圖/ingimage

以〈如果○○○可以代表正義〉為例,看似讓同學自由選擇議題抒發,但其核心的討論仍需圍繞在「正義」的概念。題目所意欲探問的,除了「正義」的概念外,也包含了同學對「僵化的正義想像」一事之觀點。

解題時,同學需以社會現象、道德氛圍來辯證該議題是否真的能代表正義。從反面論述,提出○○○之所以不能全然代表正義的理由、論點。因此,比較完整的作答架構可能會是:

觀察到某個現象產生問題提出個人見解

引用證據,使自身的看法足以支撐、解答問題

於文章結尾重新強調個人立場

或者在文章最後提出你認為更好的解決方法

命題時須注意物件的選擇,題目給予大家自由選擇物件的權力,但是像是「種族歧視」、「正義魔人」等本身已有立場判斷的詞語,因為在語意上會產生衝突與矛盾,不適合做為正義的象徵與代表,宜選擇其他的方式來呈現,像是以膚色取代種族歧視等。換言之,盡量找尋具體的物件來替換抽象概念的詮釋,會讓整篇文章讀來更加聚焦。

答題時,務必要寫出「其引發的問題和狀況為何」,若僅敘述現象,未有相關事例可以進行說明,沒有進一步分析產生該現象的可能原因,僅談到表層而未深入,這就像是有了一個好的線頭與索引,但就斷在開頭,沒有繼續追索其背後的可能意涵一樣。另,十分鼓勵同學們延伸提出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惟必需考量該解決之道的合理性、邏輯性,否則容易流於天馬行空、不切實際。

此外,書寫社會重大爭議的相關議題時,需注意爭議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客觀現實。例如,監獄的設置雖有教化意義,但剝奪自由本身就是刑罰的一部分,因此,提出「犯人被關在監獄沒有受到處罰」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立論,答題時,尤其要特別注意觀點上是否有矛盾、前後立場不同等問題。

 

 

寫作教室/琵琶鼠魚教會我的事

2022-10-23 04:12 聯合報/ 作家張日郡/撰寫


琵琶鼠魚。(圖/張日郡提供)

步行高屏溪畔時,我曾把躺在溪畔的「琵琶鼠魚」救回溪裡。

我在課堂上敘述這件事時,許多同學都不可置信:一個詩人竟然做出這麼愚昧的事。事實上,當時我並不曉得自己「救」的是「外來種」。長相怪異的牠們就這麼孤立無援的躺在溪畔,任憑風吹日曬雨淋、任憑砂石車將之輾斃,我於心何忍?於是,善心驅使之下,我將剩餘活魚一一救回高屏溪⋯⋯

回家一查圖鑑,方曉自己的「無知」,我的善卻也是我的惡。對於高屏溪的本土魚種來說,我的「救」是一種未經正確思考的突兀作為。反省之後,我認為應該要「自我提問」,來做為一種重要的覺察。

當時,我應該問自己三個W:一、為什麼要救牠?二、該如何救牠?三、救牠會影響什麼?第一個問題,牽涉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顯然我雖善良,但把善心擺錯了位置,沒有對生態環境有整體的、系統性的思考。第二個問題,牽涉到我對外來種的知識、學界的研究、政府政策的了解。而目前根本沒有所謂「救」牠的方法,琵琶鼠魚的問題無法根治(我們根本不可能引進牠的天敵)。第三個問題,必須對前二者有更具體的了解才可能知道。牠堅韌的生命力、底棲的物種特性,確實會對本土魚種產生負面衝擊。

更重要的體會是:原來,我在步行過程中所遇到的諸事,不只是文學⋯⋯

因此,琵琶鼠魚教會我的是,現實世界是一門跨領域學科(不分學科)的人生實踐場域,我們對於自己與世界的體認越深,才有可能正確的思考,並且把善心放在對的位置。

一隻魚完整了我的思考歷程,我才有機會形成我的詩歌表述〈高屏溪堤岸的琵琶鼠魚〉一詩,這也是我從覺察到寫作的過程。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
累積 | 今日
loading......
    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