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2257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_沒了獎勵制度 怎麼激勵孩子?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_沒了獎勵制度 怎麼激勵孩子?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9/27)國語日報
我的孩子剛升上三年級,有一天,我看他心情不大好,問了他才知道他因為班上老師不發榮譽章,所以悶悶不樂。
雖然榮譽章沒有帶給孩子什麼實際上的好處,但他經過兩年的洗禮,養成對榮譽章的期待;雪上加霜的,是他發現別班老師給榮譽章的標準非常寬鬆,心裡更不平衡了。
其實,不光是學校老師,我相信不少父母在家中也用「集點」方式獎賞孩子,就是希望他有好表現。如果給孩子的獎賞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嚴謹的運作機制,那麼大致來說,獎賞制度不是萬惡。畢竟,在還沒有對某件事情產生內在動機時,如果有一些外在動機,我們確實會比較樂意去做那件事。
找出變革的優點
看到孩子因為拿不到榮譽章這麼不開心,我有點不捨,但我再問他:「班上同學是不是都沒得到榮譽章?如果大家都沒得到,那你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呢?」然後,我帶他比較現在的老師和之前的老師有什麼不同。
說著說著,孩子自己發現了現在老師的優點,我也刻意強調現在老師的好,就是希望孩子不要一直記掛榮譽章。
你的孩子遇到的老師,很可能自有一套帶班的方式。我鼓勵家長多和老師溝通,了解老師的態度。畢竟,孩子的觀點不一定完全反映老師的做法。如果沒有全盤了解,就指責老師,這對親師生三方都非常不好。
以口頭肯定暫代
如果孩子對獎勵制度已經產生依賴,要完全接受突然的轉變,其實並不容易。
在孩子培養出內在動機前,建議用口頭上的肯定當作獎勵,當作過渡。不過要注意,口頭肯定必須著眼在孩子的努力上,而不在他的能力。比如,你可以說:「你這次很努力的把作業完成,我覺得你做得很好。」不能說:「你好聰明,所以可以把作業完成。」
因為「能力」是個人比較不能在短期間改善的,如果把鼓勵重點放在能力上,反而會讓孩子有壓力。「努力」則不同,是只要有意願,就能夠改變的,而且只要努力,即使沒有得到好結果,也很值得肯定。
你還可以運用一點心機:當孩子做某件事有好表現時,讓他覺得他很擅長做這件事。
當孩子認為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他會更願意投入,也比較容易有好成果,因而形成正向的循環。一旦產生這樣的循環,你就不大有必要再參與這個環節了,因為孩子的內在動機會驅使他去做這件事情。
多給些探索空間
不管是獎勵制度也好,只用口頭肯定也好,這都反映大人的焦急:我們太期待孩子有好表現。如果孩子不是真心喜歡做某件事,那就算他因為期待獎勵,所以有一定水準的表現,恐怕這樣的表現不能長久。
與其引誘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還不如多花一點時間帶他多方探索和體驗,從過程中慢慢找到他喜歡的事。
如果孩子找到喜愛的事物,我們要做的就是偶爾在他旁邊搖旗吶喊,還有提供他一些充實自己的建議。整體來說,這樣的做法其實反而比較省時省力。所以,別再為難孩子了!給他多一點空間,讓他在比較輕鬆的環境下成長,說不定能夠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