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01542我的《理想的隔間圖鑑》
圖片提供:如何出版社 2013.1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寒暑假作業就是寫日記和畫畫,為什麼特別深刻,因為每天都很用力地玩,開學前一天才拼命一口氣把日記和畫畫作業完成,然後晚上就作惡夢,夢見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忍著睏意才努力趕完的作業不見了。雖然不是什麼很難的功課,但是積多了還是很有壓力的,就算是千篇一律的日記:起床、刷牙洗臉、跟朋友出去玩、回家睡覺。才幾個字要一直重複寫,像是被罰抄書那樣的厭惡感,就有如手上綁著千斤頂那般,得花上能長出痔瘡那樣的時間來完成。至於畫圖就不能十張都畫一樣的,在孩童時代的我,畫圖算是還蠻上手的,並不覺得困擾,一天就算畫個二十幅也OK。住鄉下的好處就是繪畫題材豐富,樹和山每天看著,不用到戶外寫生也能畫出不同的變化。印象中,我都會至少畫一張理想的家,很平面的把家裡的格局畫出來,房間、客廳、廚房、廁所、餐廳……當然也會把一些「夢想」畫進去,譬如換上會閃到眼睛的時髦地磚,然後很誠實的配上燒熱水、蒸年糕用的傳統灶等等,當然就算年紀小,稱不上擁有鑑賞力,但就算是那時候,內心還是留下了「違和」的印象,真的蠻怪的,但還是很喜歡,一定要這種皮卡皮卡的瓷地磚啊。呵呵~
長大後,就像被日記詛咒一樣,沒有脫離過一成不便的生活。但在對於家的理想概念上,倒是覺得,如果有機會蓋理想的住宅,我希望不要有隔間,盡量敞開,最好做到在室內就能騎腳踏車……果然,這種自由只能是獨身一人才做得到。即使是親密的伴侶,上廁所、洗澡這樣的事,還是不太能在自己以外的人面前做。如果考慮到是與人同住的理想住宅,還真的是有很多細節必需先預設和模擬,才能做到保有個人獨處的空間、與親密愛人恬靜共度的空間、與親友熱鬧團聚的空間、做著一定不想讓人看到的事情的私密空間、增加親子密度和保有舒適距離的空間規畫等等。這也不是什麼隨隨便便一個設計師就能完美做到的,要像本間至建築師這樣,注重居住者的習慣和嗜好,更長遠的考量到家人的關係,以及家庭往外發展出來的人際關係等等的必需性,才有可能打造出真正的理想住宅。
《理想的隔間圖鑑》這本書,不只能單純作為工具書,提供打算翻新住宅或是正好買了房子的人,以此為本來跟設計師溝通,同時也可以提供專業的建築設計師,更多住宅規畫上需有的人文思考……就算是單純作為「讀物」,也是能增長一些知識。如我個人,我就領悟到,我小時候那個硬要加上皮卡皮卡瓷地磚的規畫;或是現在理想上,一個人住的房子不要隔間的想法,真的很不周全。
「房子是活的,是會呼吸的,是應該將她視為一個家人來對待的」
這是本間至大師的這本《理想的隔間圖鑑》給我的最大啟示。
關於《理想的隔間圖鑑》內容請參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