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01350 金瓜石 與 九份 一日知性之旅

幾年開始攝影時常跑東北角山區,除了到金瓜石外四週的山頭也走透透,不敢說很熟啦,但是前幾天(12-16周日)跟著淡水的志工解說員們一起到金瓜石/九份一日遊,卻對九份又有一番新的認識,不致入寶山卻空手而回,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回有專業的導覽,由九份文史工作室室長--羅濟昆先生親自帶隊導覽。

羅先生的導覽又很詳盡,可惜時間有限,不知不覺就天黑了,所以無法走訪所有的景點。我把這一天的行程寫下來給大家再訪金九地區知性旅遊的參考:

時間: 2007-12-17
天氣:陰

行程設計:上午先由下往上拜訪水湳洞/金瓜石 下午再越過隔頂去九份

出發---水湳洞十三層
一開始司機開過了頭,竟然越過十三層不停,直直開到鼻頭角去了。後來才折回水湳洞。目前十三層底部開了超大的停車場,大型車要停在這,所有的人換乘接駁公車上金瓜石。

96年3月才獲台北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物的「水湳洞選煉廠」,廠房沿著山坡建築,由高而低一層層設立,各具功能,從焠礦、磨礦、精煉的過程,由上往下有十三層之多,故曰十三層,遠遠看去這個裸露的礦廠遺址倒像黃金城堡。


話說文建會近年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這個廢棄的十三層竟然是十二個潛力點之一,真的不知道現在這文建會是幹什麼吃的,樂生療養院不定古蹟,結果民主紀念館變成國定古蹟。水湳洞十三層代表的是人類對環境的污染與日本對台灣資源的掠奪,怎麼會代表定成世界遺產潛力點呢.....
我來給大家複習一下什麼樣的資產才夠被稱為「世界遺產」?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至少須具有下列六項標準之一:

  • 表現人類經典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 在某期間或某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物、歷史場所、景觀設計發展有巨大影響。
  • 呈現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獨特或稀有文明的證據。
  • 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建築技術、或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 代表某一文化或數個人類文化的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範例,特別是瀕臨消滅危機的場所。
  • 具有普世顯著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連結的場所。

不過金瓜石讓我想到日本的石見銀山,石見銀山(いわみぎんざん)是日本戰國時代後期,江戶時代前期日本最大的銀礦山。在1969年時成為日本國指定史跡。2007年(平成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綠。金瓜石整個區域還沒有半個建築被我國政府列為國定古蹟呢!!世界遺產好像還有一段距離.......

我問了羅老師水湳洞的鐵路呢?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昭和11年(1934)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建造的<金瓜石專用線>,1936年起從金瓜石山腳下的水湳洞通車到基隆的八尺門港,輸出礦砂之用,全長12.2公里,日本人金瓜石產的金銅等礦砂先用小火車運到八尺門,礦砂裝上接駁船,載至基隆牛稠港後,再換上大船運往日本,做最後的提煉。問題是台灣當時就可以提煉礦砂,但是幹麻費盡心血蓋鐵路千里迢迢運到日本提煉?日本人採殺雞取卵的方式開採金礦,從台灣挖走多少黃金至今無人知曉!


第二站---黃金瀑布與陰陽海
這也是知名的攝影景點,我也來拍過好多次。

黃金瀑布位於水湳洞-陰陽海上游大約五百公尺的地方。這裡由於河水溶解金瓜石礦坑中的酸性物質,再加上風化的過程,使得這裡的岩石呈現的色澤是金黃色。金瓜石礦床中蘊藏大量的硫化銅與裂隙,雨水滲入地下後流經礦體的裂隙,將大量的硫化銅融入水中後帶出地表來。由黃金瀑布出來的水原先為二價鐵,三價鐵較少,但據二價鐵特性,凡遇氧、酸,便會形成三價鐵,最後沉澱,因而使水變成黃色。所以從黃金瀑布到出海口,最後進入海裡時,這些礦物質礦呈現懸浮狀浮在海面上水,顏色會漸漸變黃,因此形成陰陽海現象。


第三站---景明亭觀景台

搭車走過金水公路彎彎曲曲的髮夾彎來到景明亭,景明亭位於勸濟堂北下方,為具有極佳展望賞景點,西看基隆山大肚美人洗頭髮、低頭看金水公路宛延之美與陰陽海景觀、東遙望最東北的鼻頭角。可惜天氣不好,建議可以看看我以前在金水公路曝光的這篇: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8748136 金水公路回頭彎


第四站---勸濟堂
我不知道來過勸濟堂多少次,但是大都是一樓主殿拜一下就去爬茶壺山了,這一次有人導覽果然是不一樣,原來這真的是寶山:

  • 勸濟堂最有名的就是巨大的關公銅像,號稱東南亞第一大,這很遠就看的到,相信大家都知道。
  • 勸濟堂有黃龜理大師木雕作品---人物花鳥柱。柱上的仙女穿著十分清涼,象徵在當時純樸封閉的社會中,礦山的熱鬧與繁榮帶來的開放。
  • 樓上有"金面關公",這也反映出這金礦山的特色,因為一般的關公都是紅面的啊。
  • 除了最大的關公像,還有世界最短的鐘乳石。鐘乳石通常是水中的碳酸鈣流進洞穴中後,與富含二氧化碳的土壤結合後所逐漸累積而成。怎會出現在這呢?原來是巨大的關公銅太大太重,用了很多水泥固定,但又因巨大重量壓住水泥加上東北角潮濕多雨,於是雨水分離出水泥中的碳酸鈣,形成這鐘乳石現象。



 

  
第五站---黃金博物館

多年前來訪時還是一片廢墟,台北縣政府利用台金公司廢棄的辦公室加以整修成展覽空間,內部展出:金河探源、坑道礦脈模型、採煉金工具文物、黃金用途工藝與世界最大金磚!這個大金磚是台北縣(當時是蘇貞昌縣長)向中央銀行商借展出,是中央造幣廠以真空鑄造法鑄造,2004年金氏世界記錄之最大金磚,為999.9純金,重達220公斤的!!黃金博物館是蘇縣長任內蓋的,讓這些淋雨破損的廢墟得到新生命,這點我對蘇光頭是很肯定的。




 
第六站---本山五坑

真正的金礦坑,整個山區地下密密麻麻有坑道總共有600多公里,黃金博物館很用心清理出本山五坑前一小段開放參觀,這也是很好的現場模擬,讓大家體會礦工的辛苦。開放的170公尺礦坑道內還設有礦工蠟像,內每隔10幾公尺就設置一展示點,並有感應式語音導覽。

羅老師在這邊講了很多當時礦工採金偷金趣聞與俚語,台語中什麼是"好康"(好坑)或是"口袋裝蹦子"等等,也十分有趣。帶領我們宣誓的志工大哥姓名我忘了.....sorry :



 

第七站---太子賓館
台灣保存最完整之單一日本庭院式建築,建材是台灣阿里山檜木,由102名工匠以卡榫的方式建造,費時二年完成。佔地三百六十坪,建坪一百四十一點五坪:

  • 太子賓館為日治時期日本田中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當時日本的皇太子(後來為裕仁天皇Hirohito 1901-1989)預定視察金瓜石礦業,於1922年花大錢所興建的臨時行館,昭和太子大正十二年來台十二天,行程匆匆,並未前來金瓜石住宿。
  • 後日本皇室特派員去住過幾次次,有鋪鋪紅地毯,當地居民誤以為太子來了,而以訛傳訛變成「太子賓館」,但本來就是預定蓋給太子住的。後來蔣公民國四十五年十月十八日上午蒞臨礦山,曾來此休憩。
  • 會下雪的九芎樹:水池邊樹齡近百年的九芎,秋天時節盛開白色的小花朵,遇風吹花絮在空中飄落,掉落滿地的小白花,優如飄雪的美感,主要是日本人思念家鄉雪景的庭園巧妙設計。
  • 除了下雪樹外,庭院中還有一天然的肥皂樹,肥皂樹就是無患子,無患子它的假種皮含有皂素,搓揉後會產生泡沫,所以是天然的肥皂樹。
  • 屋身的魚鱗板,目前是漆成淡紫色,怎麼會是這樣的顏色呢?這也是經過考證的。台電以蒐集日本當地明信片,並在玄關前的橫木上用刀將木頭上的彩漆,一層層除去,直到第十四層才出現原建材的原色,故決定這個顏色。
  • 民國96年3月14日正式公告登錄為臺北縣縣定古蹟,正名為金瓜石太子賓館,目前仍是由台電管理。




第八站---環境館
環境館於台灣光復後,先後成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台電公司及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辦公室。館內主要介紹金瓜石的自然植物生態、聚落分布等。常見及稀有植物.礦石。這一次的收穫是了解了鐘萼木,分布於北部瑞芳、金瓜石及大油坑一帶,分佈區域狹小,數量極有限,現為農委會公告保育類的稀有植物。


 

這次金瓜石未到景點補遺
這次因時間有限,金瓜石有很多地方沒有經過,我列一些出來給大家參考,都是很棒的地方,另外還有像是半屏山等不方便大眾登山的地區,我就不列出了:

  • 無耳茶壺山:從金瓜石有好幾個登山口可以上山,目前還把破碎的石頭採礦路更新為水泥路,是我推薦的一級風景點,山頂的風景詳見:茶壺山頂 再續山海戀與黃金傳奇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7944841 
  • 祈堂老街:空蕩的石階路上,有完整門窗與屋頂的石厝老屋,這裡是真正的金瓜石聚落,目前還沒有被夜市觀光染指,是要體驗山城的最佳地點。
  • 本山四坑與黃金神社:本山五坑的上方 ,黃金神社是日本時代唯一的鋼筋水泥神社,更上方的是本山四坑遺址,繼續往上爬可以到本山露天礦場,目前是本山地質公園,再往上爬可抵達草山戰備道。基本上越往上爬人越少,芒草更密集,才可以體驗到那份寧靜與蕭瑟。
  • 三毛宅與四連棟: 這是僅次與太子賓館的日本人住宅群,四連棟已經由黃金園區整修完畢開放參觀,而三毛菊次太郎宅是日本人礦長的宿舍,格局方正完整。
  • 小魚咖啡:可以遠眺黃金瀑布的一家咖啡館 ,不過有時開有時不開,要靠運氣,很有個性的店。
  • 山尖古道/水圳仔橋遺址:昔日聯絡九份與水湳洞地區的一條古道,隨著公路的開闢,這條古道便因少人行走而逐漸沒落。很早以前步道換上新的石階,可以看到水圳仔橋遺址,不過只有登山客會走,很安靜的一條古道。
  • 基隆山:這就不用多做解釋了,隔頂開始爬石階就對了!東北角視野最好的山頭,拍攝海岸夜景最佳的至高點。標高588公尺,屬於基隆火山群,為一座侵入式火山地形之山岳。基隆山在早期成為航海的重要指標。基隆山形貌多變,從海上正看山形似雞籠,故舊時稱為「雞籠山」,而側看又似一位橫臥的孕婦,故又有「大肚美人山」之美名。
  • 南雅漁村與南子吝山:詳見"再訪南子吝山 絕美的海天美景"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7699110

下午:九份地區
天氣更陰

每次到東北角一定繞過九份,因為我認定那是個淪陷於台灣夜市的地方,雖然仍有不少可觀的歷史遺跡與懷舊景觀,但是被龐大的人潮與車潮影響,我還是避之唯恐不及。觀光客主要在基山街,基山街又稱「暗街」,無論是平日或假日皆有絡繹不絕的擁擠人潮;反觀基山街旁的小巷弄竟然完全沒有人,真不知道那麼多人擠在基山街內有什麼意思,連吃個飯都不容易。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多了解九份,不要抱怨沒有看到東西,更不要擠在人多的地方。

集合----基山街口
大家相約下午兩點在基山街口集合,只見到我們志工朋友在街口站著吃,像是在日本車站的「立吞」,原來是基山街內的小吃店家家爆滿,只有包出來吃囉。我們當然不走基山街,先上坡到隔頂與羅老師集合。

第二站---隔頂
隔頂,日本時代,日本當局以通過基隆山頂之正南北稜線為界,劃分出金瓜石與九份地區的礦權,而後發展出金九兩地不同的礦區風貌。

  • 隔頂是金瓜石九份分界。
  • 隔頂還是雞籠山與山尖古道的登山口。
  • 102縣道可抵山的另一面台北縣雙溪牡丹一帶。
  • 當地習俗是將先人遺骸以金斗甕寄放在路旁或山壁,這也是礦山文化的一部份,因為早期礦工隻身來這,客死異鄉之後只能把金斗甕寄放在路旁山壁。再隔頂除了是金九分界,也可以說是人間的分界。

  
第三站---福山宮
在清代只是一普通的土地公廟,這邊發現金礦後搖身一變成為日據時代全省最大的土地公廟,也是全台唯一拜金的土地公廟,且是受封為王爺級(三開間)的土地公,為九份地區位置最高的廟宇。但在其礦業沒落後,福山宮也因而香火衰落了!民間信仰由拜金土地公廟轉成關公或其他神明。福山宮是九份必到的一級景點:

  • 廟中廟:福山宮原本規模只是一座二公尺四方的小土地公廟,在日據時代,金礦工人經常到廟中許願,而土地公也庇佑很多礦工達成心願,所以福山宮也一再被還願的礦工捐修整建,但由於原來小廟靈驗,後人在整建不敢將其拆除,而採原址加蓋的方式而形成了「廟中廟」的特殊景象。
  • 賞櫻聖地:當時日本人和台陽公司也在廟埕附近栽種櫻花。每年到了三、四月,櫻花盛開,古廟配櫻花一片繁花似錦。
  • 一般土地公在神格上只能蓋一開間的廟,就是只有一個大門,福山宮在日據時代擴建為四柱三開間格局,和一般王爺神祇相同。不過其大門仍像一般土地公廟敞開,沒有門神,歡迎大家參拜。
  • 福山宮正殿神龕上雕有裸女婆娑起舞,代表了金礦山時代開放的民風。正殿神龕是為傳統的木雕,有瓶花、人物、兵馬、枝葉花鳥,非常精緻,正中間由二位仙女扛著「福山宮」的廟匾,而兩側則有四個長著翅膀的裸女婆娑起舞,婀娜多姿,非常特別。
  • 廟埕廣場的左右兩側各有一石燈,所碑記年代為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八年)及丁丑年(民國二十六年),這石燈到底是日本神社的建築,還是當時親日的臺灣人捐贈,不論如何反應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產物。
  • 九份觀光建議以福山宮為起點,由上往下參訪,為上上策。


第四站---天公廟
天公廟廣場是九份聚落的最高點,可以看到九份面對大海的自然景觀,雖然天候不佳,不過羅老師還是準備了廣景的風景圖解說每一個海灣,最近的是蕃仔澳、深澳港、望海港、八斗子、基隆港,最遠可以看到野柳與大屯山,當然天公廟祭拜的是玉皇大帝,所以是一間五開間的大廟。

 
第五站---巧遇蔣公

天公廟往下走有一個小小的廣場,竟然還有一個蔣公銅像,所有的人驚呼是蔣公耶!!像是看到老朋友一樣,目前這個時代要見到這很難得。大家在小廣場集合後,羅老師問大家該怎麼解說這個銅像呢?無關政治:這是從前社區總體營造的一部份,就是政府拿一些錢給社區做一些設施,以前大概是寫一些牆壁上的標語或是漆上紅藍白的顏色。到了李登輝時代更由文建會強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範圍就更廣了,希望由社區整體營造改善人的心靈,不過政黨輪替後,新政府的文建會並沒有繼續推展這一套。


 

第六站---九份在地建築特色
九份的建築十分有特色,目前雖然部分地區觀光商業化,但是仍然有很多老房子可以看出原有的特點,羅老師隨意在一間石頭屋前解說:

  1. 依山而建:窗口像幅畫,一階一階往上升,不會檔到風景。
  2. 就地取材:石頭厝冬暖夏涼,且穩固。石頭縫隙的填料,原來由海砂進步到水泥,可以看出時代的改變。
  3. 互助式建築:個性空間,或是數棟連在一起的互助式建築,由材料上可以看出最早礦工的住屋需求。
  4. 因地制宜:人性化空間,依山勢建立,每一棟都獨一無二。
  5. 黑色部落:原來九份聚落的屋頂都是黑的,是油毛氈刷柏油,再用鐵絲綁緊,假如颱風來更要綁好,以免屋頂被吹掉。另外目前每戶屋頂上都有閃閃發光的大膿包,原來是金屬水塔,破壞了懷舊的好風光。

 
第七站---聖明宮
西元1936年,九份金礦山黃金盛產期,金礦山信眾奉迎關聖帝君聖像,進住九份金礦山建立今日的聖明宮。

  • 目前為九份的文化信仰中心,九份最重要的每年農曆四月一日迎媽祖的大慶典,更以聖明宮為指揮中心。
  • 迎媽祖~一年一度之迎神賽會大拜拜 ,九份是山城並無媽祖廟,相傳是日本時代有傳染病盛行,迎來媽祖後才阻止了,所以每年媽祖的大慶典變成這山城最重要的祭典。
  • 這裡的關公怎麼會戴玉皇大帝的帽子?原來是某些民間信仰是玉帝輪值,目前是輪到關公所以給戴上黃帝帽,不過不是所有的關公廟都信這一套,所以像台北行天宮就還是戴關公原來的帽子。
  • 關公為什麼又是商業之神?一是講"信用",其二據說關公在從軍之前的確是一位商人。而且關公還是算術記帳的專家,很會記流水帳,因此關公也是會計界的守護神。
  • 這邊也有討論石獅子的性別。
  • 俚語:上品送九份、次品輸台北 (九份小上海的繁華)
    春天看海口、夏天看山頭 (當地的氣候)

 
第八站---穿屋巷

下到豎崎路頂,九份國小前,九份芋圓創始店,阿柑姨芋圓店大排長龍。九份國小前階梯坐滿了觀光客,人手一碗芋圓!羅老師帶我們走九份特有的穿屋巷,房子中間隔條不見天的小巷,穿過房子中間給人專用的捷徑,像是一般公寓的樓梯,但為公眾的道路。穿屋巷樓梯又黑暗又狹小,十分特別。

第九站---九份文史工作室
走回羅老師的大本營,基山街207號 九份文史工作室,基山街後段都是茶館,觀光味十足,九份文史工作室更顯特別。其實我經過好幾次都沒有進來過,這次是第一次進入參觀,一二樓擺滿了羅老師收集來的藝術品或是早年礦工的工具,還有很多攝影作品,三樓是住宅不開放。大家擠在二樓看幻燈片與解說,這幻燈片實在是羅濟昆多年在九份攝影的精華,邊看投影片邊替大家再講解一次九份的風華。

羅濟昆先生的導覽
於民國七十六年起第一次到九份後,以攝影記錄九份文化為主,最後以這為第二故鄉,紀錄下未被觀光客染指前的九份。也因為是攝影的前輩,看來格外親切。民國八十一年成立九份文史工作室,將多年來記錄拍攝九份的攝影作品,搜集的文史資料、文物等開放給大家免費參觀,希望透過工作室的開放與展示,能讓大眾認識九份文化,而不是只有到基山街去人擠人。

羅濟昆的導覽很有趣,互動非常好,且很大方答對問題一定有獎品,都是他多年來的攝影創作,海報、明信片、萬用卡大方送,我也有拿到一張九份閃電圖,據他說是等了八年才拍到的呢!由文史工作者帶領大家,以解說導覽的方式,覺對比自己到處亂看不知所以然的好。希望大家下一次到九份都有一趟知性與感性兼俱之旅,而不致入寶山卻空手而回。

 

這次九份未到景點補遺
下午的九份時間更有限,一下子就天黑了,我再列一些出來給大家參考:

  • 琉榔路觀光步道 :怕塞車走琉榔路上來九份是最好了!
  • 小金瓜露頭:九份的發跡金礦山,目前被挖成一個望海的小河馬。
  • 樹梅觀景台:草山戰備道的起點,樹梅坪沒看到樹梅,但是至高點風景非常棒,這邊的角度茶壺山更像茶壺。
  • 頌德碑:建立於大正6年(1917),為紀念顏雲年開發金礦有貢獻於地方而立,頌德公園因立有歌頌台陽礦物事務所創辦人顏雲年功德碑而得名,走琉榔路觀光步道延著輕便路就可以到達。
  • 大粗坑聚落與金字碑步道:多年前與莊老爹走過一次三貂嶺大崙與金字碑步道,被三貂嶺整的很慘,很難忘。還有一次走菜刀崙瀑布下侯硐,九份翻過山別有洞天啊!大粗坑聚落遺址的位置正好在小金瓜露頭的下方,是作家吳念真的家鄉,因挖金礦興盛。後來金礦沒了集體遷村成為遺跡。這邊的遺跡就時採金歲月的縮影.....

離開九份文史工作室已經夜幕低垂,大家依依不捨走豎崎路下山等公車,到九號停車場集合,結束了這一天太過充足的知性之旅。

 

相關網頁介紹:

回應
BJPD in Facebook 按讚喔
Information Tabl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