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41558又一古蹟被毀 鐵道部禮堂現況
您還記得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嗎?
舊的台北車站還有遺蹟嗎?? (詳見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5180484)
當時拍攝,繁華的台北新光大樓下,有一個紅磚的古老倉庫。這就是「台北工場」的唯一遺蹟,建於1910年,光復後充作鐵路局的禮堂,其實另一面有個美麗的紅磚立面大門。
如今這一個古典的磚造房舍,外觀與內部已經被捷運施工單位拆的亂七八糟.........,這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只剩下紅磚瓦的外殼。其實這個建築在前年已經核定是台北市市定古蹟,專家們認為禮堂鋼棚架極可能利用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時期的鋼鐵桁架重組而成,甚至其牆壁上的四個大磚拱,是清朝火車所能穿越尺寸,應可確認是1910年興建的鐵道部台北工廠車輛修理工廠無誤。
這一個破禮堂(原本還不破)有什麼歷史價值呢?
<清朝 機械局 遺址>
在這個建築興建(1910年)前,這個位置正好位於台北城與淡水河岸貿易繁華的大稻埕間,清代的台北火車票房就在這邊,大概是今天的中興醫院附近,爾後日本人改建才移到現在的位置,原有的舊車站改稱改稱大稻埕乘降場。
當時巡撫劉銘傳,清光緒13年(1887年)6月,台北-基隆線於大稻埕開始興建,全長約29公里。至光緒17年(1891年)完工開始通車,是台灣鐵道之始。當時的火車在台北市區所行駛的路線有三:
- 一是由錫口(今松山)經商務館(今公賣局第二酒廠),紹安厝(今中山北路1段2號)至大橋頭(即當時清代鐵路橋的起端,也就是今淡水渡船頭附近),然後前往新竹;
- 另一是由東北城角到機械局(就是本文的位置),以便維修機器;
- 第三條則是從北門外街(今長安西路中山北路口),到淡水河岸(今塔城街、南京西路口),以接運貨物為主。
機器局成立時間比鐵路更早,光緒十一年(1885年)就已經創立,當時利用淡水河岸把從西洋引進的機器在這邊上岸,是清代劉銘傳的洋務建設的遺址。
<日本 鐵道部 台北工場>
日本佔領有台灣後,於1895年年由台北兵器修理所接手復舊使用,後來在1900年底正式被改稱為鐵道部的台北工場。台灣西部縱貫鐵路於1908年通車,為了應付增加的車輛維修工作,台北工場做了一次增建的工程,利用清代殘留的廠房擴建。後來鐵道部新鐵道工場(今日的台北機場,在京華城對面)於一九三五年完工,台北鐵道工場從這搬離,舊有工場內的廠房陸續拆除,只剩下這間。
<國民政府 鐵路局 禮堂>
這棟戰後做為禮堂使用的房舍,可說是舊的清朝機械局或舊台北車站與日本時代台北鐵道工場最後殘存遺跡;而近年來重要的發現是現存禮堂屋頂的鋼架建材,經專家比對應是留用清代建材之遺物。
<北淡線鐵道的端點>
台北車站的第六月台是北淡線鐵道的出發點,小時候我總是跟著我祖母到第六月台搭火車到北投,當時的火車不像現在的捷運可以兩頭開,機車頭從淡水開到台北後,要與列車解除連結,然後切換的別的軌道再換到淡水端。第六月台的鐵路延伸到延平北路這棟建築前。後來北淡線拆了,後火車站與第六月台也拆了,這禮堂也因為地下街與市民大道的施工而被拆毀三分之一,六個拱形門只剩四個。
<最新的發現>
最近捷運開挖,在這個地方發現了很多清朝的遺蹟,甚至有排列整齊的清朝鐵路路基,據說發現時專家學者傻眼,好像發現兵馬俑一樣。地底下的發現其價值更勝早先列為古蹟的鐵路局禮堂本體!!
很可惜的市府捷運局與市政府怕延誤捷運工程,以迅雷不急掩耳的動作毀去日前挖到的工場遺跡,甚只不顧這個古蹟建物相當脆弱的現實,於是劉銘傳清代洋務運動遺址就這樣被毀了。
很奇怪馬市長與郝市長每每宣揚傳統的中國文化,怎麼在台灣遇到這樣清代洋務運動遺址,可以代表中國與台灣接軌的遺跡,這樣的前人(劉銘傳)努力的遺產隨便就毀了........搞不懂....我真的搞不懂!!
看著下面這張"北門站願景圖",真的是哭笑不得:
市府捷運局與市政府怕延誤捷運工程,以迅雷不急掩耳的動作毀去日前挖到的工場遺跡,只剩廢土:
市民大道上, 工作人員搭起布幕, 阻止市民的視線:
背景的新光三越, 古蹟旁還有個水塔, 在蒸氣機車時代, 水塔是十分重要的設備:
唉.....台北市政府對於前清劉銘傳洋務運動遺跡都不被尊重,卻大舉《文資法》大旗要保護中正紀念堂圍牆,一個二十年的牆定為暫定古蹟,而真正的古蹟如樂生療養院或是這個清代工場遺跡,對照下實在諷刺!
可以見到不遠的未來,我們台北市民會有一個幾乎全新的"古蹟",裡裡外外都光鮮亮麗的房子,當然還是有紅磚瓦,只是以後的人能了解這房舍背後的意義嗎?
古台北車站最後的遺址,已經毀在台北市政府手裡..............(完)
延伸閱讀:
- 走過七十七年歷史傷痕 樂生療養院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10530909
- 洪致文 搶救清代洋務運動最後遺址http://www.wretch.cc/blog/hungchihwen&article_id=669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