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31226論專案風險管理﹝中﹞
論專案風險管理﹝中﹞
4.定性風險分析
(3) 風險評估
專案團隊應以風險標準比較分析評分來確認風險優先處理的順序,並參考下表 (風險標準及處理選擇表) 將發生可能之結果與發生機率評比之乘積建立各個風險之總體評分,並填入附件一風險登錄表中之風險評分欄。下表之風險標準取決於特定風險元素之評分,可以從「可忽略風險」到「極高風險」。
風險機率 |
微小 (1) |
中度 (10) |
重度 (50) |
嚴重 (70) |
極嚴重 (100) |
幾乎確定 (5) |
低風險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n 接受 n 修補 |
中度風險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
非常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避免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
極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停止活動 n 避免或消除威脅 |
極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停止活動 n 避免或消除威脅 |
多半確定 (4) |
低風險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n 接受 n 修補 |
中度風險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n 確保 |
非常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
非常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避免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極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停止活動 n 避免或消除威脅 |
部分確定 (3) |
可忽略風險 n 接受 n 修補
|
中度風險 n 加強系統以降低發生可能 n 確保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非常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確保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非常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避免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非常高風險 n 立即行動 n 避免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不確定 (2) |
可忽略風險 n 接受 n 修補
|
低風險 n 接受 n 修補
|
高風險 n 監控 n 確保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高風險 n 監控 n 確保 n 意外及災難事故應變計畫
|
非常高風險 n 監控 n 確保 n 意外及災難事故應變計畫
|
難確定 (1) |
可忽略風險 n 接受 n 修補
|
低風險 n 接受 n 修補
|
中度風險 n 監控 n 確保 n 意外事故應變計畫
|
高風險 n 監控 n 確保 n 意外及災難事故應變計畫
|
非常高風險 n 監控 n 確保 n 意外及災難事故應變計畫
|
(4) 風險處理對策
專案為確認每個風險能後續追蹤處理,應該發展一個包含各個風險處理計畫 之「風險管理對策」,上(風險標準及處理選擇)表可以用來當作擔保後續處理風險及已被確認風險的處理的指引。
專案只能採用一種處理方式,就是讓降低殘餘風險的成本效應達到可接受的水準。專案應該確保每一個有意義的風險都有處理,處理方式包括下面一項或多項:
n 避免風險
n 保留風險
n 改善管理系統及控制降低風險機率
n 建立「後發生」事故及災變計畫以降低風險後果
n 經由合約或保險方式移轉風險
專案應該在風險月進度報告中說明個別風險處理計畫的改變。
專案所有風險均應依據下列標準予以定期審視及更新:
(5) 潛在風險P (Potential Risk)
此種風險包括所有初次列入風險管理控制表,及環境有了改變但仍不瞭解結果之可能風險。此種風險於本專案執行期間可以下列三種方式更新處理:
n 刪除 (Delete) – 經確認對合約工期之延誤及成本之增加可能性均甚低,則此項風險可自風險管理控制表中刪除。
n 保留 (Retain) – 雖然對合約之衝擊尚低,但其對工期及成本之影響已偏高,則此項風險仍應繼續保留在潛在風險類。
n 移轉 (Transfer) – 若經確認對工期與成本之風險影響,及對合約之衝擊均高,則此項風險應移轉並歸類至預期風險類。
(6) 預期風險E (Expected Risk)
當潛在風險經評估並確認其對合約衝擊之風險趨高,則此潛在風險應轉移至預期風險類。預期風險應考慮下列因素:
n 合約或本專案成果之衝擊
n 本專案完成之衝擊
n 合約及商業條款可能之解決方案
n 工期及成本有利之緩和方案
n 有效期限內執行之風險緩和工作
依據下面風險衝擊及復原等級表將預期風險按其嚴重程度排列記錄於風險管理控制表中,並每月定期檢討。
(7) 確定風險C (Committed Risk)
當風險造成合約工期之延誤或成本之增加卻找不到進一步復原方案時,則此風險應轉移至確定風險類。此等工期與成本之衝擊應被監視至找到復原方案為止,確定風險之評估應考慮其對基本計畫之衝擊及下列因素:
n 現金流程之衝擊
n 介面協調及專案之衝擊
n 後續可能之追蹤措施
當確定風險對工期之延誤及成本之增加已經確定後,則其可自風險管理控制表中刪除。
(8) 成本債務 (Cost Liability)
在風險管理控制表中的每一個風險均應作可能的成本債務評估,詳細之成本風險可參考該表下方相關之成本分類說明填入表中。
(9) 風險等級 (Priority Rating)
風險管理經理應該透過風險等級之分配決定預期風險之優先順序,對於較高之風險衝擊包括工期之延誤及成本之增加,應該依照「風險衝擊及復原等級表」選擇適當的衝擊及復原等級,風險等級總和值 C可以下列定義及算式求出:
風險等級總和值 C = Rating A x Rating B
此處,最高風險 (Highest risk) C = 2至 6,
次高風險 (Less High risk) C = 7至 11,
低風險 (Lower risk) C = 12至 20,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