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31245論專案風險管理﹝下﹞
論專案風險管理﹝下﹞
4. 定性風險分析
風險衝擊及復原等級表
對合約可能的衝擊 |
Rating A |
復原方案 |
Rating B |
延遲超過6個月 |
1 |
需向外部單位如高鐵局及銀行團提出復原方案 |
1 |
增加成本超過10億元 |
2 |
需外單位採取行動 |
2 |
延遲3至6個月 |
3 |
需擬定行動計畫 |
3 |
增加成本在10億元與一千萬元之間 |
4 |
緩和方案陳核 |
4 |
延遲1至3個月 |
5 |
緩和方案被採用 |
5 |
增加成本在一千萬元與五百萬元之間 |
6 |
指示或協調緩和措施 |
6 |
延遲不到1個月 |
7 |
執行核准之緩和措施 |
7 |
增加成本在五百萬元與一百萬元之間 |
8 |
開始執行緩和措施 |
8 |
增加成本未超過一百萬元 |
9 |
緩和措施完成30%以上 |
9 |
進度落後但對合約衝擊極小 |
10 |
緩和措施完成或不需要 |
10 |
5. 定量風險分析﹝略﹞
6. 風險回應規劃
風險回應規劃為發展備案及決定行動的流程,以提高機會及降低對專案目標的威脅。此項工作由風險管理經理負責,其內容主要是及時地按照優先度來回應每項已獲同意及資助之風險。
專案於執行期間針對發生負面之風險或威脅應採取規避、移轉及緩和等三項策略,若有幸碰到對專案目標具正面之風險或機會,則應努力開拓、分享對專案有利之團隊及增強機會發生之機率。 風險管理經理應詳細填寫風險登錄表,尤其是有關高度及中度風險之所有處理過程,以便後續追蹤及研判。
7. 風險監控
專案工作應定期並持續地予以監控,以瞭解專案執行期間有無新的及變更中的風險發生。風險監控流程包括辨識、分析與規劃新生風險、持續追蹤已確認的風險及在觀察清單上的風險,再分析既有的風險、監視應變計畫的觸發條件、監視殘留風險,及審查風險回應之執行,同時評估它們的效果。
風險管理經理應藉由風險登錄表隨時更新之內容,監控本專案工作績效,實施風險再評估,適時的辦理風險稽核,回應專案風險及檢視回應後實際結果,建議緩和風險之矯正行動及預防行動。
8. 參考資料
PMBOK Guide (Third Version, 2004)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