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617502009同學會

2009同學會
上(3)月12日收到旅居美國加州LA的大學同學老么(註一)的mail如下:
Ben-
Wanda and I will go back to Taiwan during these two weeks (between March 22 and April 4) and hope to meet you and others.
I'll call you this weekend to inform you more details.
Sam
我於接到信後,馬上回復如下:
Sam,
I am happy to hear this good news from you. You are welcome to visit Taiwan. I hope I can arrange a gathering party of our classmates for you during the period you stay in Taiwan.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Taipei soon.
Best Regards,
Benjamin
我們是中原大學1976年土木系畢業的校友,當年(1972)學校為了解決外地學生的住宿問題及方便管理,在校區內中壢市新中北路旁蓋了棟四層樓的工學院男生宿舍(力行大樓),並硬性規定學生大一至大三的三年要住校,大四才能搬到校外。由於私立學校財力的侷限,所以學生宿舍的設計,以經濟實惠為目標,當時我們的寢室是八個人一間,也因此使得我們八位同學那三年的朝夕相處,培養出了「革命的感情」,以致於畢業後雖然大家各奔東西,平時我們也各自為了工作與生活忙碌,但這群「死黨」間始終還維持著起碼的連繫及互動。
這次的聚會由本人主辦,原構想是選一家不錯的餐館用餐,餐後若大夥意猶未盡,再移往Stockbuck喝個咖啡,讓久未謀面的同學們可以盡情的享受這美好時光。後來體貼的內人為了讓我們的同學會更增溫馨氣氛,也不辭在廚房工作的辛勞,建議此次聚會在我們家裡舉辦,由她親自準備幾道可口的家常菜來招待同學,大家輕輕鬆鬆沒有時間的壓力,餐後還可以在家裡盡興的喝茶聊天,使得老同學們能留下難忘的回憶。至於時間方面,由於老么夫婦只在台灣停留短短的兩星期,去掉頭尾的週末及平常時間大家上班不方便,就只剩下中間的週末(3月28及29日)兩天,而我於3月28日這個週六晚上又有個早已約好的重要親友聚餐(註二),故即將同學會的時間暫定在3月29日星期天的中午。計畫好時間、地點及辦理方式後,我就開始用電話及手機簡訊聯絡同學,並請攜伴參加。最後,除了也在美國LA定居的David Chou及人在國內但連絡不上的茶壺(註一)之外,其他同學都有了回音,其中老三(註一)因眼疾手術尚在復原中不克參加,其他包括老兩(註一)、魚眼(註一)及阿灝(註一),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多年未見的阿灝夫婦,將專程自高雄搭高鐵趕來台北共赴盛會。
329當天中午老么最先到,遺憾的是其夫人Wanda(註一)被熱情的親友困在老家中壢無法前來,而老兩及魚眼是單身與會,只有阿灝帶著愛妻(中英,父親過世後更名為珮瑛)參加。席間由於珮瑛的引導,使大夥將話題圍繞著中壢的「藝芳幼稚園」,那是一段我們寢室室友們共同在「中原」難忘的回憶。原來David與我大一時是唸水利系,當時我們的一位室友阿淵家住中壢,而其父母親不但為中壢教育界的名人(爸爸是啟英工商校長,媽媽是中壢家商的中校主任教官),而且為人豪爽非常好客,由於考慮到我們年青學子出門在外,平時恐怕吃的不好,所以常常利用週末假日邀請我們同學到他家去打牙祭。飯後阿淵總是開著幼稚園的娃娃車,帶著我們去他媽媽退休後在中壢市中華路開設的藝芳幼稚園玩,而幼稚園的老師包括了阿淵的妹妹珮瑛及她中壢家商的畢業同學四五位,記憶中我們的社交舞及麻將都是在那兒學會的。
至於後來珮瑛怎會嫁給了阿灝,那是因為David與我大一升大二的暑假轉到土木系後,剛好又同時被分配到同一寢室,於是我們把藝芳幼稚園的關係帶到了新的寢室,就在一次郊遊中珮瑛摔傷了腿住院,讓阿灝有了表現的機會,燃起了心中的愛苗,並從此穩定發展,畢業後也就順理成章的結了婚。
阿灝夫婦有件讓我感動且至今都難忘的事,記得那是1984年的秋天,我獨自一個人離鄉背井去到沙國(Saudi Arabia)交通部工作不久,當阿灝得知我也在首都利雅德(Riyadh)時,有天他帶珮瑛來看我。原來,她是隨著阿灝工作的中華工程公司(BES)參與在沙國的公路工程,而暫時移居沙國利雅德。那天他們來看我,我還記得珮瑛嬌小的身材披著沙國規定女人外出必穿的黑紗,另外還牽著兩個大約三四歲的兒子,見面一聲「吳哥好嗎?」,剎時間我感覺到一陣鼻酸,好像在異鄉見到了親人,最令我難忘的是她知道我一個人在此,特地為我包了大約100個牛肉水餃,讓我感動的差一點要流出眼淚。
那天我們同學相聚,除了回憶昔日在中原的快樂時光,暢談各人在工程界不同的領域參與的經驗,互相交換工作心得,並關懷彼此的長輩與家小近況,大夥可以說相談甚歡。由於老三因眼疾開刀在家療養,無法躬逢其盛,同學間有人提議乾脆咱們移駕去他家登門問候,於是傍晚時分我們一行七人,前往信義區某山莊探視老三,本文所附照片即為在他家所拍。晚餐我徵得大家同意並由我做東,就近在吳興街台北醫學院旁的穆記清真麵館吃牛肉麵,餐後各自帶著愉快的心情賦歸,期待著下一次的聚會。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很快,想起那天我們久別的同學在寒舍短暫的相聚,快樂美麗的回憶至今仍縈繞腦際。尤其感到高興的是同學們在離開學校奮鬥了30年後,各人除了在各個崗位上有著不同的成就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每個人都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及健康有活力的身體。人生何其短暫,我們期待今後每年至少有一次這樣的聚會,也希望同學們都能共襄盛舉。
(全文完,2009/4/16)
=======================================================================
(註一)按文中出現順序:老么(善群)、茶壺(椿益)、老三(建國)、老兩(朝崇)、魚眼(宇珩)、阿灝(鑫灝)及Wanda(煥貞)。
(註二)3月28日的重要親友聚餐是指筆者侄兒學文(玉龍堂哥之長子)兄妹與咱們家兄妹於兩家來台的第一代分別過世後的第一次台北聚會,地點在南京東路四段的祥福餐廳,他們家出席的包括了台玲、學文、學麗夫婦、學章及學華夫婦,我們家除了在高雄的四妹不克參加,其他全員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