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治療法(格式塔)─皮爾斯
一、 由來
完形治療法是利用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基本概念所形成的一個以存在為基礎的助人理論。完形心理學派的起源約在1912年的德國,當
二、 內容
人是生物、社會與精神歷程所形成的體一、不可分離與複雜的集合體,是完整的實體,也是整合的有機體。
人格的四個重點:
(一) 覺察:皮爾斯反對潛意識的說法;覺察是經驗的一種形式,是存在的歷程,即是在個人與環境場中擁有充分感覺動作、情緒、認知與能源支持的力量。而洞察或頓悟是覺察力一種形式,能將現象場中分離的要素立即地加以統合。覺察伴隨著「擁有」,即能知悉個人的掌控、選擇與對個人行為與情感應負的責任。覺察兼具認知、感覺與情感三大要素。覺察相對的觀念是自我排斥。拒絕自我就是覺察扭曲的結果。
(二) 心理新陳代謝:會把關係或思想觀念細分,再加考慮,最後加以吸收。
(三) 場地區分:每個人都是有機體與環境場地所分化而成,人經由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再將自己與他人聯結,而顯現出人的存在。
(四) 經驗及形象與背景:完形治療注重個體的此時此刻與個人對現時的體驗。形象是知覺到的圖像、有完整的形象,具有封閉的特質,形象起源於背景。
完形治療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歷程就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完形學派與個體心理學及個人中心治療法都強調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但完形學派個體的成長發生在需求獲得滿足。皮爾斯重視成熟(maturity)在發展中的重要性。皮爾斯認為神經症就是不良適應的主要症狀,其來自三個原因:發展了攻擊性、在維持均衡狀態、人與環境互動上產生了問題。神經症主要四個類型:吞入(無法發展獨特人格)、投射(將責任諉之於環境中的人與事)、彎曲(照他人所喜歡的狀況表現自我)、合流(無法容忍人我之間的歧異)、欺騙、恐懼、僵局、內爆、爆裂。
三、 歷程
完形治療的目標只有一個,且永遠只有這一個,那就是覺察。完形治療的目標就在於提高當事人的覺察力,包括內容覺察(特殊領域內的覺察力)與歷程覺察(日常生活習慣中的覺察力)。
完形治療的諮商員是高度主動、歷程導向的建議者。協助當事人覺察時有四個原則;現實原則、我與你、我的運用、運用覺察之連續體、問句轉換。當事人的成長四個要件:感覺與行動、情感、希求(wants)、價值與評估。
完形治療的階段:表達內在經驗階段、分化階段(衝突的內在對立或極化力量加以分離)、肯定階段(接納在諮商中所發現的自我)。艾根(Egan,折衷諮商1975)認為完形治療歷程與其他治療相近有三個階段:催化覺察力、工作、結束。
四、 應用
諮商技術
對話遊戲與空椅技術:促使內在及化的兩端力量能夠經由對話,而能被個體覺察、接受或使兩個極化相互的瞭解。通常設置空椅情境,對話遊戲又稱空椅技術。
誇張:引導當事人誇大自己肢體、語言行動、進而促進當事人自我覺察。
倒轉:要求當事人扮演極端相反的角色,協助當事人覺察另一個人的角色或扭曲與隱藏的自我。
穿梭技術:重複地引導當事人注意一個活動或經驗,以擴展對某些事情的覺察力。
演練:協助當事人在諮商中在自己的內心,或利用想像的方式,練習一些適宜的行為。
我有一個秘密:協助有秘密的當事人,想像秘密顯現,並想像當別人知道秘密時的反應。
我可以送你一句話嗎:告訴當事人:「我可以送你一句話嗎?」要求當事人重複,並感受一下將此話說出的情緒。
夢的工作:相信從夢中可以瞭解當事人甚多的過去事件。
家庭作業:協助當事人將諮商中所獲得的洞察、領悟、意義與各種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力行。
我負責任:當事人能在覺察之後,承擔自己的責任,改善行為。
完形治療法限制:缺乏理論基礎、欠缺實徵性證據、過度自我為中心、發展日趨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