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11653神社遺跡(七) 侯硐神社
<李建興>者,基隆郡平溪庄人,少時習修漢文,設帳授徒,及事農耕, 大正五年(1916 )轉業炭礦, 1916年,<李建興>擔任侯硐<福興炭礦>書記,1919年<福興炭礦>被日商<三井基隆炭礦>併購, 初期的包工工作並不順心,因其不諳日語,不但受日人的歧視,亦遭精通日語的臺人所排擠。 李建興一面擴展承包範圍,另一方面自營煤礦業,先後擁有官真林、白石腳、同芳、大豐、德和 介壽橋重建碑記 中華民國五十年十月 臺灣省政府主席 周至柔敬題 津梁重光喜初成 介壽兼昭壽母名 人聞深山猴已散 峒開片道炭猶盈 民國第一辛丑年 紹唐李建興 撰並書 介壽橋重建委員 臺灣省議會議員 李建和 臺北縣議會議員 李濡聰 癸卯科舉人 八十一叟 李鴻文書丹 謝萬來鐫石 介壽橋記 (略) 孔子七十七世孫德成撰文 遜清光緒庚子辛丑併科舉人 八十八翁 張昭芹書丹 <侯硐神社>約建於日治末期,大約在1935年以後興建的,為因應落實皇民化運動而建的神社。 <侯硐神社> 位於往雙溪的侯杜公路旁,(亦可開車大達)隱藏於灌木林叢的後面很容易就錯過。
由工頭起家,以其卓越之才能, 逐建建立起地位,昭和五年乃舉家遷至於瑞芳設立<義方商行>,
昭和九年(1934) 以來,承包<基隆炭礦>位在猴硐之<瑞芳三坑> 採運事業,組織瑞三炭礦 遂成為一方富紳....
由於位於侯硐礦區開採日盛,人口逐建增加, (配合皇化民化要求) 遂於對面山頭建造神社
以保佑礦區安全順利....
李建興轉任包工工作直至1934年,這十五年的包工經驗,便是奠定李家企業的關鍵時期。
後因坦誠的態度改變日人對其的信任,事業也大獲開展....
、德成等礦坑,並經營一間碾米廠。
1934年李家兄弟標得<侯硐礦場>的全部採礦權,並成立<瑞三礦業公司>,並由其昆仲通力經營
造就了產煤裕國的無限榮景.....
沿著瑞牡公路(鄉北37)直行進入侯硐,首先會通門礦區大門,兩側上留有石砌門柱
進入後,左側有保安宮,是社區內的宗教信仰中心
其後有左側有一舊屋,是乃昔日之福利社,屋前有一階梯往其後側山丘上登,此即為<一百階>
沿階梯上行,可至山丘頂之侯硐神社,為昔日的神社參道
復前行,至介壽橋,此橋建於日治時期,
橋頭小公園內涼亭<懷德亭>中有<李建興先生>象贊.
其旁花圃內則有立於民國50年的<重建介壽橋碑記>,其碑文如下:
溪邊向晚圻嵐急 橋上近曦曙色明 此後應無揭厲載 千秋共仰國恩榮
公園旁,新闢一階梯,亦通往山頂神社遺跡處....
神社入口的石造鳥居,仍然完好如初,第二道的鳥居是全台僅存的木造鳥居,但卻已見腐朽。
如今已不復見當年神社建物,拜殿已改建為方行涼亭,僅留神社最上端寢殿的地基,
以及殿基後面不遠的山丘邊,留有舊時的碉堡,似守護著礦區的入口通道。
此一公園視野極佳,可回眺侯硐整個站區全貌
從侯硐出車站望向神社所在的山頭
曾看過杜鵑花盛開叢中的神社照片,驚為秘境
下回找花季期間在前往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