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90102從連鎖信看資訊演化

▲這是假的。

 

本週接受讀者楊瑪蒂的點播,我們來談一下連鎖信。

相信許多人都有收到過「連鎖信」的經驗,
它可能有許多形式,或威脅、或利誘、或引發你的惻隱之心,
不過它們的訴求都一樣:
明確地要求你將訊息內容盡可能散佈出去。

據說連鎖信最遠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天堂信」,
當時是比較宗教性質的運用,
打個不很恰當的比喻,大約就是叫大家來助印佛書的感覺。

不過由於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結構的改變,
廿世紀後期開始,連鎖信的型態和目的有了重大的發展,
當然,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網路的發明。

連鎖信的議題可以從非常多的面向來探討,
例如行銷、社群、隱私、通訊技術、載體......等等,
以下我想從資訊傳播難易的部份稍微談一下。

 

 

◎實體信時代

在過去,資訊的傳播並不容易,
因此要能夠說服別人複製一段訊息,不管是手抄或複印,
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更何況要再將這個訊息散佈出去,更要付出不算低的傳播成本,
因此,這個時候所謂的「連鎖信」,通常會有個相對嚴正的目標,
例如說福音的傳遞。

這樣類型的訊息傳遞方式,其實到現在還是非常易見,
雖然現在可以很輕易地複製信息,不過它散佈的效果遠不如從前,
因為它的訊息內容在現代相對來說比較不容易被相信,
傳遞時的迷因不具優勢,而且散佈的方式仍是麻煩,
在可見的將來肯定越來越式微。

 

◎網路興起

網路的興起將連鎖信推向高峰。

由於複製的過程被簡化了,連鎖信的撰寫和散佈都非常容易上手,
因此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大到民生訊息、公司行銷(這方面中傷對手往往會比宣傳自己效果要好),
小到隔壁老王的惡作劇,都可以藉由這種方式快速散播出去--
當然,前提是你能說服收信者幫你傳遞。

以email為例,人們看了內容,只需要按下轉寄,
便可以一次分享給通訊錄中所有的友人,
這時候對發信者而言,他的問題是,
「什麼樣的內容會讓人轉寄」,
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連鎖信不斷變形,出現多樣性,
有的說你寄了就會娶到校花;有的說沒寄的人出門會斷手斷腳;
有的說每轉寄給一個人,跨國企業就會捐出多少錢這樣。

漸漸地,社群網絡興起,連鎖信變形為連鎖「訊息」,
但其本質仍然不變,
而如前所述,現在的連鎖訊息多數都缺乏一個「不可撼動」的目的,
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訊息本身也常受到傳播者的有意無意更改,
例如說之前在臉書上流傳過的「送肉粽」訊息
傳到後來出現十多種版本,甚至讓彰化市長特地發聲明澄清。

當然,除了網路外,手機上也相當常見連鎖訊息。

 

◎資訊的演化

這一整個發展個過程,和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有非常多有趣的相似。

生物因為基因突變而產生了各種樣貌,在某些條件下,
其中一部份會被淘汰,另一部份則適應而生存了下來。

連鎖信中的訊息不也是這樣?

這也很可以解釋,現在的連鎖訊息越來越說服力,
例如說,一個高明的連鎖訊息可能有這些特徵:
真假參雜、和名人或知名機構產生連結、附上圖片......等等,
這些無疑是在連鎖訊息的發展過程中,容易被人們所選擇,
適應後而生存了下來的特點。
換句話說,那些缺少這些特點的連鎖信,便不被人們所選擇而分享出去,
也就被淘汰了。

我覺得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連鎖信的傳播滿有趣的,
這些觀察結果顯然在文字創作或是行銷上也適用的。

 

◎資訊的判斷

本里認為由於散播的成本大幅降低,人們對於資訊正確性的要求大幅下降。

不少訊息其實非常容易可以看出是連鎖信,
或是稍加查證即可判斷的,
但我發現有許多人對資訊的真偽並不嚴謹,
或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來面對連鎖信,
我想這不是個好現象。

這麼說並不是要在我們的善意面前豎起一道高牆,
相對的,這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的善心--

我相信某些真正重要的訊息才值得我們捍衛,
而不是湮沒在這些別有目的的假貨之中。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
關鍵字
    沒有新回應!
累積 | 今日
loading......
部落客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