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61539免疫系統

提振免疫力

【基礎篇】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
SARS事件之後,「免疫力」頓時成為熱門話題,一時全民都在注意免疫力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免疫力?免疫力低落時人體又會如何?免疫力可以檢測嗎?
免疫系統是人體內一個重要防禦、偵測系統是身體對抗疾病的戰鬥力,而這項系統的能力強弱就是我們俗稱的「免疫力」。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李秉穎表示,免疫力可以看成是一個身體裡的軍隊負責抵禦外來的入侵者如細菌、病毒和監視身體內部叛軍,如不正常增生的細胞

複雜的人體免疫系統
李秉穎表示,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複雜,而構成人體免疫系統的最主要免疫精兵就是日夜不停穿梭在血液中巡邏的白血球
白血球中的吞噬細胞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系統它具有辨識敵我的機制,一旦它們認出外敵入侵,馬上會進行吞噬作用,它像個清道夫一樣,只要不是自己身體的細胞,就全數吞噬掉然後利用細胞裡面一些酵素與毒性物質,把吞進來的敵人消滅掉。

但是吞噬細胞通常只能對抗體積較大的細菌與黴菌,對於抗病毒的能力則有限。此時,就必須借重所謂的特異性免疫系統─淋巴球的防禦能力了。李秉穎表示,人體內的淋巴球可以分成很多種,主要有B細胞、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其中,B細胞可以分泌免疫球蛋白,對病毒產生抗體,以軍事戰略來說,B細胞可以製造出飛彈,來打敗病毒等微小的病源

不過,李秉穎也強調,特異性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抗體只能對抗一種病毒。舉例來說,能夠認識腸病毒的抗體,就無法對抗流感,而能對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也不能對抗SARS。

雖然抗體可以在人類細胞的外面巡邏,尋找那些小病毒加以消滅。但是病毒是很刁鑽的,如果它們在細胞外面沒有被抗體發現,而成功侵入人體細胞後,抗體就對它無可奈何了為抗體沒有能力隨意進入細胞裡面。這時,就需要有T細胞淋巴球來作戰了。

李秉穎說,T細胞淋己球像是戰車,它在清掃戰場時,具有辨識異常細胞的特異功能,可以辨識出自我細胞裡是否潛藏外來病毒,如果發現細胞裡藏有外來病毒,它會將它消滅,阻止病毒在體內複製,繼續殺害自己的細胞。

雖然人體的防禦系統分成好幾道防線,但是這些防線並不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它們之間靠著是一個傳令兵──細胞激素來協調運作的。李秉穎解釋,一旦人體的某處發生外敵入侵的時候,這些不同的防禦系統會在入侵的部位開始協同作戰。這時候,各個系統需要有資訊的交換,病原的根除也需要呼叫在身體其他部位的夥伴來加入作戰,而這當中負責傳遞訊息的就是免疫細胞所分泌的細胞激素

此外,在人體免疫系統中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免疫記憶」。李秉穎表示,每一次淋巴球遇到病原後就會把這病原的臉孔記起來,好讓身體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病源時,免疫作戰系統就可以駕輕就熟的執行作戰命令,這套機制就稱為免疫記憶。

但是病毒種類相當多,單單感冒病毒就有一百多種,所以人體也必須輪番作戰才能建立對每一種病毒的抗體因此,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因為很少感染,所以免疫力就尚未被建,必須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多次感染才能建立好的抗體。不過,如果病毒變種時,這套免疫記憶就會失效,人體就必須重新建立抗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因為流感疫苗年年改變,其抗體也必須年年更新。

影響免疫力高低的因素
人體免疫力如此複雜,而那些因素會影響免疫力高低?李秉穎表示,性別和營養狀況是影響人體免疫力高低的二大因素。研究發現,受基因染色體影響
,女性免疫力天生就比男性弱,很多先天性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都是女性多於男性。

至於營養因素也是和免疫力息息相關。但李秉穎也指出,台灣因為經濟狀況良好,少有因為營養不良而使免疫力變差,一般只有非洲有較多的兒童因缺乏食物而免疫力不足。除此之外,癌症病人接受化療之後,也會使免疫力大幅降低。當然,當人體老化後,免疫功能也自然會衰退,這也是老人家免疫力較弱的原因。

免疫力下降後,人體將會如何?國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世昌表示,可以想像的,當人體防禦機制被破壞後,許多的病毒、細菌就會進到人體。相對的,人們就容易感染、生病,甚至原本只是單純的感冒也可能症狀嚴重,並且併發嚴重的併發症。

此外,對於目前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其實也是和免疫力相關。林世昌表示,當淋巴球T細胞功能變弱時,對人體產生變異的細胞就無法察覺,如此就會使壞細胞不斷增生,最後變成癌症。

免疫力和過敏也自息相關,但過敏的發生倒不是免疫力高低的問題。林世昌說,過敏是免疫反應的一種,它其實是人體對某種物質產生一種過強的免疫反應,而非所謂免疫力不好時容易過敏。

免疫力可以檢測嗎?
免疫力是可以檢測的,李秉穎表示,目前人們所了解的免疫力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所以現行的免疫力檢測也只能針對已知的部分去檢測,同時由於免疫系相當複雜,也無法對每一種都檢測。因此,目前利用抽血檢測只針對以下三種部分進行檢查:
一、B淋巴球抗體:檢測IGG、IGA、IGM三種抗體濃度 。
二、T淋巴球反應:利用一些特異物質刺激T淋巴球,了解其反應能力。
三、T、B淋巴球細胞數目。
李秉穎強調,一般人並不需要檢測免疫力,除非對於經常感染,且症狀嚴重者,才有必要進行檢測。

【營養篇】營養充足,免疫加分
營養可說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結構及生成物質,如果營養不好,免疫系統就會差,相對的健康狀況也會受影響

免疫力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而免疫力好壞,除了取決於遺傳因子之外,營養狀況可說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生活中如果能夠吃的好、吃的巧,就可為免疫力大大加分,建立百毒不侵的健康防護罩。

對於營養與免疫的關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巧明指出,營養可說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結構及生成物質,如果營養不好,免疫系統就會差,相對的健康狀況也會受影響。以淋巴球為例,它是人體很重要的免疫系統,而淋巴球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其所分泌的酵素也是蛋白質,而淋巴球細胞膜的表面則是和油脂成分密切相關。由此可見,營養和人體免疫系統息息相關。

陳巧明表示,愛滋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就是愛滋病毒侵入人體的免疫系統淋巴球,由於淋巴球被破壞,因此愛滋病人並沒有能力抵擋外來的病毒或細菌的入侵,身體免疫力是極差的。淋巴球既然是如此重要的免疫系統,而其主要構成物質又和蛋白質等營養元素密切相關,因此良好的營養狀況必然能帶來更好的免疫力。

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素
◎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分,實驗證明,蛋白質嚴重缺乏的人,會使免疫細胞中的淋巴球數目大量減少,造成身體免疫機能下降。陳巧明也提醒,現代人大魚大肉,原則上不會缺乏蛋白質,但是應該學習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瘦肉、蛋、魚、牛奶、豆腐是較佳的蛋白質來源。
◎維他命C
維他命C可以刺激人體製造干擾素,用來破壞病毒以減少白血球和病毒的結合,保持白血球的數目。一般人感冒時,白血球中的維他命會急速被消耗,因此感冒期間應多補充大量維他命C,以增強免疫力。
◎維他命B群
維他命B的缺乏會引起免疫系統的退化,如胸腺萎縮,甚至淋巴球減少。
◎維他命E
維他命E能增加抗體,以清除過濾性病毒、細菌和癌細胞,且維他命E可以防止白血球細胞膜產生過氧化反應。
◎類胡蘿蔔素
類胡蘿蔔素的家族成員超過六百種,其中包括橙色的β-胡蘿蔔素及黃橙色的玉米黃素及紅色的番茄紅素,以及黃綠色的葉黃素及紅紫色的前花青素等。β-胡蘿蔔素是維他命A的前驅物質,β-胡蘿蔔素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深綠、黃色的蔬菜和藻類,其中以紅蘿蔔最具代表性。紅蘿蔔有保護眼睛的效果,不僅是因為β-胡蘿蔔素可以轉變成維他命A,對益於視網膜,也因為其中所含有的β-胡蘿蔔素可以消除自由基,可以使眼睛免於形成白內障危機;至於番茄紅素則有降低罹患攝護腺癌、乳癌及其他癌症的風險;前青花素則有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
◎葡萄籽
由葡萄籽萃取之花青素是多酚的一種,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效果是維他命C 的 二十倍,維他命E的五十倍,其在體內可以消除自由基,而達到保護血管、增加血管彈性、改善循環以及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的功效,同時它也有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能提升人體免疫力。
◎麥苗精
麥苗精含有豐富的酵素群,其所含的活性酵素便有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生理活動的效用,同時它具有幫助消除體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也可達到血管疾病、肝腎病變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作用。此外,麥苗精他含有高濃度的鉻元素,鉻元素可以提高體內對葡萄糖的利用率,因此糖尿病人攝取大麥汁除了抗氧化的延緩病情作用外,對細胞葡萄糖利用率更有改善作用。
◎硒、鋅
人體裡本來就含有抗氧化酵素,但這些抗氧化酵素還須一些礦物質的配合才能好好發揮作用。其中最相關的礦物質包括硒、鋅,其中硒和維他命E有相乘作用,可防止因氧化而引起的老化、組織硬化。

鋅像交通警察一樣,執行指揮和監督體內各種系統的有效作業,以及維護酵素系統和細胞,控制肌肉的收縮,幫助胰島素的形成,安定血液的狀態,維持體內酸鹼的平衡的重要物質;使前列腺正常的運作,並且是所有生殖器官成長上的重要物質。最新研究指出,鋅是腦機能上的重要物質,並可治療精神分裂症。
◎多醣體
靈芝所含的特殊多醣體成分,可以藉由增加抗體、誘導干擾素、增加防禦性的殺手細胞強化免疫系統。此外靈芝中的有機鍺成分,可以刺激人體防禦性的殺手細胞,幫助消滅異常細胞(例如癌細胞)與病毒,促進紅血球的帶氧能力,加強了細胞的正常代謝,防止細胞衰老。香菇與其它菇類食品亦有多醣體、三帖類,能增進巨噬細胞和T-細胞,強化免疫系統。
◎優酪乳
含有活菌的優酪乳能有效提高免疫系統的能力,同時加強抗癌細的活動力和提高抗體的產生。同時優酪乳還可以增加腸內的有益細菌,對於腐敗細菌有抑制效果,可以防止腐敗細菌分解蛋白質,造成過多毒素堆積。
◎蒜素
大蒜含有豐富的硫化合物,具有殺菌能力,以及增加抗癌細胞的數量,同時大蒜裡的蒜素亦有殺死體內病菌的效果,是與白血球並肩作戰,增強免疫機能的食物。

雖然營養幾乎主宰免疫力的好壞,但國泰醫院內湖分院營養師邱淑娟也指出,對現代人來說,並不用擔心營養不足所帶來免疫力不全的問題,倒是必須注意因為營養不均衡,以及營食不當而造成免疫力的虧損。尤其現代人外食情況嚴重,而長久在外飲食,油脂、熱量攝取都偏高,這些都是造成免疫力低落的重要因素。

增強免疫力飲食守則
只要有優質的營養及良好飲食習慣,不用花大錢就能讓身體的免疫大軍養足戰力,捍衛身體健康。以下提供增強免疫力的十大飲食守則:
一、多吃高纖維主食
每天至少吃一碗五穀雜糧飯,或是雜糧麵包、全麥製品,取代精製過的白飯、白麵條、白吐司。
二、天天五蔬果
每天至少吃一至二碗深綠色葉菜:含有維他命A、B群、C、E及各種礦物質提供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養分。每天吃一份(一○○公克/份)紅、橘或黃色蔬菜:
例如:胡蘿蔔、甜椒、南瓜、地瓜、金針等。這類蔬菜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水果中的番茄、芒果、紅肉葡萄柚、木瓜、柿子、西瓜、哈密瓜裡也有),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他命A。

此外,建議適量攝取黑色的香菇及其他菇類,但對痛風患者,香菇的普林含量偏高,要限量攝取,不要每天吃。

另外,每天最好吃一種高維他命C水果。一般來說,每天最好吃二份水果,建議其中一分是維他命C含量多的水果,例如:芭樂、奇異果、甜柿、木瓜、聖女番茄、草莓、柑橘類水果等,可以每天替換吃。
三、多選擇優質的蛋白質
每天需吃三到五分蛋白質,才可使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最好動物及植物性兩種蛋白質都攝取。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有瘦肉、雞肉、魚肉(特別是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魚,如鮭魚、鮪魚、鯖魚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等;植物性蛋白質可以吃豆類、豆腐及豆製品、堅果類等。海鮮裡含大量的鋅,也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
四、多喝優酪乳
每天喝二○○至三○○毫升的優酪乳,有助維持良好的免疫力。
五、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濕潤,成為抵抗細菌的重要防線,且維持正常排泄功能。成人每天二千西西,家長也應盡可能讓孩子理解喝水的重要,避免喝含糖飲料,偶爾自製檸檬水、黃耆枸杞茶,醋茶等,可讓健康加分。
六、多吃抗氧化食物
葡萄、葡萄柚、韭菜、大蒜、番茄、高麗菜、綠茶等,含豐富植物化學物質,具有多種天然抗氧化物,如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兒茶素、異黃酮、含硫化合物等,皆是最近熱門抗癌成份,可中和自由基,減少對健康的傷害。
七、少吃油脂
吃太多脂肪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身體只需要適量脂肪,才能健康運作。建議烹調用油,盡量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比較好,如橄欖油、花生油等,或者多種油交換使用。
八、少吃甜食
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吃下十八~二十茶匙(約一○○公克)的糖,白血球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減少五○%以上。
九、補充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EFAs),決定細胞膜的流動和彈性,對免疫細胞非常重要。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從天然食物,如鮭魚、沙丁魚等深海魚;胡桃、杏仁等堅果;亞麻仁油、葵花油、紅花籽油皆含有,食用亞麻仁油,最好直接加在烹煮好的食物上。
十、補充綜合維他命
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又經常外食的人,容易飲食不均衡,補充維他命是必要的。綜合維他命比單劑好,劑量不需要太高,各種維生素、礦物質不要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RDA)的100~150%。

*文章由《常春月刊》雜誌提供
========================================================

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生物體內一個能辨識出「非自體物質」(通常是外來的病菌)、從而將之消滅或排除的整體工程之統稱。它能從自身的細胞或組織辨識出非自體物質(小從病毒,大至寄生蟲)。所有植物與動物[1] 都具有先天免疫系統。免疫系統並非完全有效,因為病菌或寄生蟲能不斷演化來感染宿主。

免疫機制

為了解決這困難,宿主演化出能辨識並有效中和病菌的機轉。

原始免疫機制即使單細胞生物如細菌也有特別的酵素來對抗病毒的感染。基本免疫機制還保留在如植物、魚類、爬行類及昆蟲的後代;其演化自古代真核生物,該機制包含抗微生物肽的防禦素、模式識別受體,及補體系統。

脊椎動物免疫機制而最複雜精巧及近晚演化的免疫機制,則為脊椎動物[2]所擁有。像人體這般的脊椎動物,其免疫系統包含許多種類的蛋白質、細胞,器官及組織,形成一繁複互動的系統。這系統的其中一部分則隨時間的演進能對特定的病菌產生更有效率的辨識能力。這對病菌的適應過程能產生免疫記憶,從而對將來重複感染的病菌有著更強的保護能力。這後天免疫的產生過程即是疫苗的基本原理。

人體的免疫

免疫系統利用隨著層級上升而增加特異性的能力,保護人體免於感染。最直接的保護,來自整個人體體表對外界的致病源(如:細菌與病毒)的物理隔離。若致病源破壞體表,則先天免疫系統會作出立即、但不具特異性的反應。倘若致病源躲過先天免疫反應,脊椎動物會出現第三層保護,即後天免疫系統。在其中,免疫系統會適應感染時的反應而後改善它對致病源的辨識能力。此改善過的反應會在致病源清除後以免疫記憶的方式被保留起來,使以後同一致病源若再度感染時,人體能有更快,更有效的攻擊方式將其清除。

免疫不全

免疫失常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免疫系統的功能降低時會發生免疫不全疾病,導致病菌的重複感染而危及個體的生存。免疫不全可能肇因於基因的缺陷,比如多因型免疫不全疾病,也可能是因為所服用的藥物或所感染的病毒,比如由反轉錄病毒HIV所產生的後天免疫不全疾病。

過敏反應

相反地,免疫系統功能過於強烈也能導致疾病,這是因為過度反應的免疫會將自身組織當成外來的病菌而攻擊所產生,此即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及紅斑性狼瘡。人體免疫對疾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目前科學研究的重點。

免疫系統的組成

先天免疫                                                後天免疫

非專一性反應 致病源與 抗原 專一性反應
病源曝露後立即有強烈反應 病源曝露後須過一段時間才有強烈反應
細胞性體液性 物質 細胞性體液性 物質
無免疫記憶 具免疫記憶
可在所有生物體內發現 僅可在 具有下頷之脊椎動物體內發現

無論先天免疫或後天免疫都必須懂得如何分辨自體及非自體分子。在免疫學裡,自體物質是指那些免疫系統能在陌生物質中辨識出的自體分子。相反地,非自體分子是指被辨識為外來物的物質。部分的非自體分子被稱作抗原(刺激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被認為能夠與特異的免疫受體產生鍵結,從而刺激免疫反應的發生.

體表屏障

體為避免感染所提供的保護包括:物理屏障、化學屏障及生物性屏障。 葉子的臘狀角質層、昆蟲的外骨骼、蛋的殼膜與皮膚等都屬於物理屏障,這是第一層抵禦。然而,人體不可能與外界百分百隔離,所以我們需要其它方式來保護像肺、腸子及泌尿生殖道等人體的「漏洞」。以肺為例,咳嗽與打噴嚏就能將致病源與刺激物排出呼吸道。眼淚與尿液可以將致病源沖洗出去,而由呼吸道與泌尿生殖道所分泌的黏液則能將微生物給黏附起來。

化學屏障同樣也能防止感染。皮膚與呼吸道能分泌抗生素胜肽,如β-defensins。唾液、眼淚與乳汁中的酵素,如溶解酶與A型磷脂質酶具有抗菌的效果。月事後的女性靠著微酸性的陰道分必物提供化學屏障,男性精液則靠防禦素與鋅離子來殺死致病菌。致病源隨食物下肚後,胃中的胃酸與蛋白酶能提供強力的保護作用。

在泌尿生殖道與腸胃道內,共生菌會和入侵的致病菌爭搶食物與生存空間,有時它們也會改變所處環境的pH值或鐵含量以增加自己的優勢——那就是生物性屏障。藉此,致病菌無法達到足夠數量來造成疾病。然而,大部分抗生素只能(非特異地)消滅細菌,而對黴菌完全無效,所以口服抗生素可能反而使黴菌「過度滋長」,造成所謂的陰道念珠菌感染症(酵母菌感染)。證據指出,將益生菌(如優格中常見的純種培養乳酸菌)引入小孩體內,受感染的腸道能很快再次恢復得健康而平衡。近期對細菌性腸胃炎、發炎性腸疾病、尿道感染及手術後感染的研究更指出,同樣的方法應用在這些疾病上也有異曲同工之效。

先天免疫

成功進入人體的微生物將會面對先天免疫系統的細胞與隔膜。先天免疫不具專一性,意指這系統辨識致病源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此免疫系統不被認為能長期的對抗致病源。但它仍是宿主對抗大部分病菌的主要系統。

體液性與化學性屏障
發炎:炎症

發炎是對抗感染的最早反應之一。發炎部位的表面症狀包括紅與腫。

補體反應
補體系統是用來攻擊外來細胞表面的生化連鎖反應。它包含逾二十種不同的蛋白質,並以其能「補足」抗體消滅致病源的能力而命名。補體為先天免疫反應裡主要的體液性分子。許多物種擁有補體系統,包括非哺乳動物如植物、魚類及部分無脊動物。

在人體內,當補體蛋白與微生物表面的碳水化合物結合、或與先行黏附其上的抗體結合時,反應便被啟動。這信號的確認會很快地促成毒殺反應。這樣的快速反應源自於補體分子(本身即為蛋白酶)行一系列蛋白裂解活化反應所造成的訊息發大效果。反應程序如下:當最初的補體蛋白黏附至微生物上,它們便活化自身分解蛋白質的能力,接著活化之後的補體蛋白酶,後者再繼續活化其後者——這便是催化性連鎖反應,最初的訊息因為正向迴鐀而持續增強。連鎖反應所產生的勝肽蛋白能吸引免疫細胞、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並能調理(包覆)致病源的表面,使之遭受摧毀。補體在細胞表面的堆積也能因破壞其細胞膜而直接導致致病源的死亡。

先天免疫的細胞性屏障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流動的人體血液。我們可以看見紅血球、一些長像「突出」的白血球(包含淋巴球)、一個單核球、一個中性球以及許多盤狀的血小板。白血球看似獨立的單細胞生物,卻是先天免疫的第二個守護員。先天白血球成員包括吞噬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球與棘狀細胞、肥大細胞、酸性球、鹼性球,以及自然殺手細胞。它們能辨認並消滅致病源,較大的用接觸(contact)的方式來消滅、較小的則直接吞噬掉。先天細胞對後天免疫系統的活化十分重要。

細胞的吞噬(胞噬作用)是細胞性先天免疫的重要特徵,由吞噬細胞所執行,它能吞或吃下致病源與微粒子。平時吞噬細胞周遊人體搜尋致病源,並在細胞激素的趨使下移至特定的部位。致病源一旦被吞噬細胞給吞下,它便包覆在稱為吞噬體的胞內顆粒中,接著吞噬體與溶小體融合為噬溶體。致病源將會被酶分解,或被之後進行的過氧呼吸所釋出的自由基殺死。胞噬作用是細胞為了獲得營養而演化出來的行為,但在防禦機制中被吞噬細胞用來吞噬致病源。胞噬作用可能是宿主最早的防禦方式,因它可在脊椎動物與無脊動物中發現。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8D%E7%96%AB%E7%B3%BB%E7%BB%9F

人體的捍衛戰士--免疫系統

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傳染性微生物--例如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這些微生物如果在體內繁殖,會造成人體產生疾病;如果讓其無限制繁殖時,則會對人體造成致命的威脅。但是,大部分健康的正常人感染期時間都不長,並且很少會對身體留下永久性的傷害,這些都是因為正常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夠對抗傳染病原(infectious Agents)的緣故。

免疫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可分為二部分:

1. 原發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

是指胸腺(Thymus)及骨髓(Bone Marrow),人體的淋巴幹細胞Lymphoid stem cell)在此分化為淋巴球,進而增殖成熟為具有保衛人體功能的細胞。比方說體內的B細胞,就是由骨髓產生;而T細胞就是在胸腺中成熟。

2. 繼發性的淋巴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

主要是指脾臟、淋巴結及黏膜相關組織,也包括扁桃腺及腸道的Peyer氏斑(特別是在胃腸道的黏膜下層(Submucasal areas)),因為淋巴球自原發性淋巴器官產生後,便遷移到繼發性淋巴器官,接著在繼發性淋巴組織內更進一步分化並且活化。此時在繼發性淋巴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抗原呈現細胞,就可以和成熟且能分辨敵我的T細胞及B細胞來共同保衛人體了。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比較了解免疫系統有那些器官。現在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談: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有哪些?要知道人體保衛戰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人體內的器官可視為攻防時的據點;而其所產生的各種細胞,則藉由全身的循環系統,散佈在全身每一個角落。

在人體,所有的免疫系統細胞都是由骨髓中的幹細胞(Stem cell)分化而來,而後再區分為淋巴系統和骨骼系統。

淋巴系統--產生淋巴細胞,包括有T細胞、B細胞及第三族群細胞。T細胞及B細胞各執行不同功能,並且此兩種細胞在表面都具有抗原受器。另一種第三族群細胞(Third Population cell)則沒有這些受器;有些書上將其稱之為「非TB細胞」或為「無標記細胞」,而我們所熟知的自然殺手細胞(NK-cell)亦包括在其中。

骨髓系統--產生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可分為單核球(monocytes)及多形核顆粒球(Polymorphonuclear granulocytes)。單核球則是指:「專業性」之吞噬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及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sensitive lymphocytes),多形顆粒球則包括有嗜中性球(Neutrophils)、嗜鹼性球(Basophils)、嗜酸性球(Eosinophils)、肥大細胞(Mast cell)及血小板(Platelets)。

接下來將告訴大家,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如何保衛我們。

免疫系統的第一線防禦系統:皮膚及黏膜組織是抵抗病原的第一防線。健康的皮膚及其表面所分佈的汗腺、皮脂腺是可以保護身體不被外在的污染原所感染侵犯。此外從呼吸道一直到泌尿系統的出口,都覆蓋著黏膜組織來保護人體。這些黏膜組織的細胞與細胞間排列十分緊密,使細菌無隙可乘,同時許多可產生抗體的細胞,也分佈在其中;這些細胞所產生的抗體,可與病原結合,使病原變成無害。這道防線的堅固與否,可直接影響疾病發生的機率,尤其是在腸道時,所有從口腔進入的食物,都得在此消化、吸收,所以接觸到病原的機會也最多,所以從此時開始,免疫細胞就要開始工作了。

第二道主動防禦機轉:假如當入侵物超越了第一線防禦系統,此時內部的主動防禦系統就展開了另一波「免疫戰爭」,當體內有外來物入侵時,吞噬性的細胞如單核球或巨噬細胞,就會把入侵物吞噬,將之內化(interlize)並與溶小體(Lysosome)配合將之摧毀,而當入侵者極強悍,單核球或巨噬細胞無法將其制服時,此時巨噬細胞就會發出訊息給T-cellB-cell,而後T-cell就會幫助B-cell產生抗體,而抗體是具有「專一性」及「記憶性」的。抗體接著就可以產生一些物質與補體合作(complement)使病菌破裂而壽終正寢;或者是當抗體依附在病原菌表面時,結合補體,使入侵者活動力減弱,此時巨噬細胞也就更容易將其吞噬。

如果一旦這二道防禦線無法遏阻入侵者,則病原就開始在身體組織及血液內繁殖了。

雖然免疫系統,無法成功的完全阻止病原入侵,但是並不表示免疫細胞們就完全放棄了,此時免疫細胞仍在體內不斷反擊,並以全身繼發性的淋巴器官為據點。這也就是為何我們常聽到醫生會說淋巴結或脾臟腫大,有感染的現象。或者是小孩子一感冒,扁桃腺就會發炎腫大,等等自然的身體反應。

而主動防禦出擊的成功與否,在於免疫系統的戰士精良與否,以及這些戰士的反應夠不夠快,亦即免疫系統是否保持在活化的狀態之下。事實上人之所以生病,是身體給予了病原可乘之機,亦即免疫系統有所缺失,在營養上的補給不足;讓免疫系統怠惰,反應不夠快,來不及給病原迎頭痛擊,此時就難免會百病叢生了!更何況人體若一旦生病了,醫藥只能在旁助陣,直接與疾病奮鬥的仍是免疫系統本身,所以要維持健康,就應供應充分的營養給免疫系統,並保持免疫系統的強健。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1705549

【中時電子報 】
孫安迪(台大醫師、免疫學博士)本月份健康IQ獲得讀者踴躍參與,針對讀者比較容易答錯的題目,為大家做進一步的解析。

迷思1 人體免疫力逐年衰退

一般來說,40歲免疫衰退一半,65歲又衰退一半。

胸腺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新生兒胸腺重約10~15克,至青春期可達30~40克。胸腺分泌的胸腺激素活性在15~30歲時最高,而後漸漸下降,50歲時胸腺萎縮95%,至65歲血中不能檢測出胸腺激素活性,至老年期幾乎被脂肪組織代替而喪失功能。至於T細胞的功能,以PHA於體外刺激反應,65歲和20歲相比,只剩下1/4。

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隨著年齡增長,松果體鈣化程度增加,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影響免疫和內分泌系統。人體血中褪黑激素6歲達到高峰值,爾後下降,40歲時為高峰期1/2,80歲時已至極低水準。

迷思2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

免疫力需要均衡,免疫反應太強叫「過敏」,對人體有害。免疫力太弱不行,容易有細菌、黴菌和病毒感染,也容易罹患癌症(新聞、網站)。免疫力太強,反應太強烈也不行,破壞力太大,也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疾病。免疫力需要均衡,要有好的自我調節能力。

此外,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構成機體重要的調節網路,就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這個網路,以腦神經系統為主導,影響免疫和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也會影響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要維持彼此間的平衡,才利於機體的健康。

迷思3 運動太激烈會抑制免疫

適度運動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紅血球免疫能力,一般建議,慢跑、騎自行車等中等強度、頻度適宜的運動(5次/周,45分/次)對提升解毒排毒能力和免疫力最有幫助。同時,運動會對白血球的吞噬,發揮促進作用。

但是,舉重、百米衝刺等競賽式的激烈運動反而會引起壓力反應,表現為免疫功能抑制。小鼠衰竭游泳運動後,立即引起繼發性紅血球免疫功能下降,運動後24小時,仍未恢復至安靜水準。

迷思4 不宜長期飲用純水

純水除掉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也除去了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大量純淨水進入人體後,因為它不含有正負離子,所以溶解性能很強,這樣不僅把有害物質溶解,排出體外。也把人體內常需的礦物質溶解,並排出體外。

通過核磁共振儀測定,純淨水的水分子團,要比優質水的水分子團大得多。而這種水無法將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運送到細胞內,反而導致體內有益於生命相關元素向體外流失。長期喝純淨水會感到無力。此外,人的體液是微鹼性。如常飲微酸性的純淨水,也會造成人體內液態環境的不適應。
========================================================
免疫力越強越好嗎?
免疫力必須均衡,太強反而造成過敏反應。不管現代醫學如何進步,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癒能力—免疫力,在治病過程中,仍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是連西方醫學都無法否認的。你的免疫力如何?除去罹患癌症的病例不談,如果還未得到重大疾病,只是和感冒相關的問題,就可以大概測出你的免疫力。
 
免疫力自我測試問題 

1 你經常感冒嗎?        □是        □否
2 一年之中,你總是感冒超過二次?        □是        □否
3 你每一次感冒,總是要拖很久才會好?        □是        □否
4 你每一次感冒,總會引起一些併發症?        □是        □否

以上四個問題,只要有一題的答案是「是」的話,顯然你的免疫系統就需要強化,以免其他重大疾病侵襲。

免疫力隨年齡而衰退

一般來說,人體的免疫力是會逐年衰退的,40歲時免疫衰退一半,65歲又衰退一半。以胸腺為例,胸腺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新生兒胸腺重約10~15克,青春期可達30~40克。

胸腺分泌的胸腺激素活性,在15~30歲時最高,而後漸漸下降,50歲時胸腺萎縮95%,65歲時,血中已不太能檢測出胸腺激素活性,老年期幾乎被脂肪組織代替,而喪失功能。

至於T細胞的功能,以PHA(植物血凝素)於體外刺激反應,65歲和20歲相比,只剩下1/4。松果體負責分泌褪黑激素,隨著年齡增長,松果體鈣化程度增加,褪黑激素分泌量下降,進而影響到免疫和內分泌系統。

人體血中褪黑激素在6歲時達到高峰,之後即漸漸下降,到40歲時,褪黑激素為高峰期的1/2,80歲時已是低水準。

免疫力太強易過敏

一般人都認為免疫力應該越強越好,這樣才不容易生病。但是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免疫反應太強叫做「過敏」,破壞力太大,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對人體有害;免疫力太弱也不行,很容易遭到細菌、黴菌和病毒感染,而且罹患癌症的機率較高。因此體內要有好的自我調節能力,讓免疫力達到均衡。

除此之外,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是構成身體重要的調節網路,體內是以「神經─內分泌─免疫」的方式循環。這個網路,以腦神經系統為主導,影響免疫和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也會影響神經和內分泌系統。

人體免疫系統協助人體本身,防禦外來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其他非屬於人體的異物入侵,也會破壞清除體內的突變細胞,是人類與生俱來抵抗外來及內生性病原體,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生理系統,尤其是在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被活化後。而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特性是,只要辨識出非人體細胞或物質,就會將其吞噬或消滅,保護人體免受其害。

其次,巨噬細胞也會將殺死的病原體顯示給淋巴細胞,供淋巴細胞產生對此病原體的記憶,以便同樣病原體再次入侵時,可以迅速將其殺死並清除,保護身體健康。維持彼此之間的平衡,才有利於人體的健康。
http://drstalk.101dr.com/linxiaoyi/Article/4e30d1b5577f7
林孝義  現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內科臨床教授
===================================================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
關鍵字
    沒有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