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0018喜瑞樂 xolair凍晶注射劑150毫克喜瑞樂凍晶注射劑150
適應症
1.過敏性氣喘附加療法:為附加療法用於改善已接受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製劑及長效乙二型作用劑(ß2-agonist)治療下仍有頻繁之日間症狀或夜間覺醒且具有多次重度氣喘惡化記錄之重度持續過敏性氣喘成人、青少年及兒童(6歲及以上) 病人之氣喘控制。這些氣喘病人必須有經由皮膚測試或體外試驗顯示長期對空氣中過敏原呈陽性且肺功能降低 (FEV1 < 80%)。僅適用於證實為IgE媒介型之氣喘病人。2.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附加療法:適用於對鼻腔內皮質類固醇製劑治療無法達到適當的疾病控制之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成人(18歲以上)病人作為附加療法。適用於病人血清IgE濃度有相對應建議的投與劑量。3.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 附加療法:適用於治療對H1抗組織胺製劑治療反應不佳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人及青少年(12歲及以上)病人作為附加療法。
主要成分
- OMALIZUMAB
供應商資訊
供應商名稱 | 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 |
製造商名稱 | NOVARTIS PHARMA S.A.S. |
藥物警語與資料出處
康健知識庫的藥物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開資料
你還會想看...
蕁麻疹症狀
病人全身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非常癢的塊狀浮腫。每個區域的腫塊可能只出現幾個小時就消失,過段時間後又會再其他區域生重生,尤其在眼睛或嘴唇周圍則會特別嚴重。
蕁麻疹進展
一般來說,持續數天至1~2周即消失的蕁麻疹是為急性蕁麻疹,反之如果維持超過6周以上則可歸類為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併發症
- 血管性水腫:血管性水腫是發生在皮下組織疏鬆部或黏膜,患部會出現嚴重腫脹,不癢但伴隨會痛感與灼熱感,通常發生在眼瞼、唇、舌、外生殖器、手和足。如果波及上呼吸道,病人由於臉部或脖子過於腫脹導致呼吸困難,可能會危及生命,此時可使用類固醇治療緩解。
蕁麻疹常見致病成因
蕁麻疹的成因甚多,以下整理常見的各種蕁麻疹成因:
- 過敏性蕁麻疹:以第1型免疫反應(由IgE所引起)為主,有特定的過敏原引起之後的免疫反應,並且有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的蕁麻疹。過敏原第一次進入人體後,人體中負責製造抗體的B細胞會產生針對這個過敏原製造針對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些E型免疫球蛋白會附著在皮膚表面中的的肥大細胞上。當病人再接觸同樣的過敏原,E型免疫球蛋白會引起第1型過敏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組織胺,使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同時作用神經引起癢感。這類的蕁麻疹若能找到其致病的因子即能有效預防,常見的因子包含有:海鮮、酒類、堅果、巧克力、雞蛋、牛奶、腐敗魚肉所產生的組胺酸等。
- 自體免疫性蕁麻疹:約有一半無法找到確定病因的慢性蕁麻疹的病人,有可能是因為自體免疫(autoimmune)導致,因為很多病人都是具有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第1型糖尿病等。
- 感染性疾病:部分的感染性疾病也會引起免疫反應導致蕁麻疹,例如:普通感冒病毒、人芽囊原蟲感染等。
- 非過敏性的蕁麻疹:運動、流汗、高溫的環境、情緒緊張、洗熱水澡時會出現蕁麻疹,這種蕁麻疹被稱為「膽素型蕁麻疹」;而「物理性蕁麻疹」則是在搔抓或劃過的地方會浮腫起來產生蕁麻疹;冷、熱、陽光、局部的皮膚的壓迫也可使某些體質特殊的病人產生蕁麻疹;有些藥物不用透過過敏反應,也能導致蕁麻疹,例如: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等。
- 血管炎性蕁麻疹:血管炎性的蕁麻疹的膨疹症狀,往往持續超過 48 小時以上,並且呈現紫紅色或深紅色色澤,消褪後還會留下暗紅色的紫斑,有時還會在發作時伴隨發燒、關節痛等較嚴重的症狀。
蕁麻疹種類
蕁麻疹可以按照發作時間先分為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根據誘發情況還可再分為兩大類:
可誘發型:
- 皮膚劃紋症:皮膚的搔抓
- 膽素型蕁麻疹:運動和體溫上升
- 冷或熱型蕁麻疹:溫度變化
- 日光型蕁麻疹:陽光刺激
不可誘發型:
- 系統性疾病引起: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所引起。
- 原因不明:檢查正常,無法分類
蕁麻疹高危險群
- 過敏體質
- 自體免疫疾病病人
蕁麻疹預防重點
- 避開誘發因素:如果已知誘發原因,就要盡量避開,例如:家裡濕氣不要太重、避免灰塵、盡量不要養寵物;若對冷空氣敏感,出門要記得戴口罩、手套保暖;盡量不要吃海鮮、芒果、鳳梨、奇異果等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 少吃寒性食物:中醫師認為寒涼傷脾胃,一旦腸胃系統功能變弱,身體便無法有效排除濕氣(廢棄水分)。當「濕」堆積在皮膚上就會起疹子,堆積在腸胃道會引起腹瀉,堆積在呼吸道就會產生鼻涕、鼻水或痰,女性則容易有較多陰道分泌物。
- 充足睡眠、運動紓壓:許多臨床經驗發現,改變生活節奏、紓解生活壓力可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平常要睡飽一點,透過規律運動活動筋骨、紓解壓力與緊張情緒,特別是有氧、會出汗的運動比較好。
蕁麻疹診斷方式
病人絕大多數都不知道發疹原因,一般常見的食物過敏,通常不是慢性蕁麻疹的主因。在尋找病因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病史記錄,比如是否在接觸了某些東西後變嚴重?是否在某個時間、或某個季節特別容易發作?跟溫度變化、運動、工作、心情、壓力、藥物是否有明顯關係?是否在衣物摩擦壓迫皮膚處(例如:皮帶或襪子太緊、褲子摩擦鼠蹊部、女性穿著內衣等)特別容易發疹?如果記錄後懷疑可能與某些事件相關,可在就診時與醫師討論,做為日後參考,並提醒自己避免這些誘發因素。
醫師需透過詳細問診的方式逐步推測病人其可能的致病因素,甚至包含近期服用的藥物,以利做出診斷。有時也需要時做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發炎感染、甲狀腺功能等檢查,釐清可能的病因。
蕁麻疹治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訂定慢性蕁麻疹治療指引,急性蕁麻疹僅需要使用抗組織胺,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除非出現嚴重的血管水腫,臉部或脖子出現嚴重腫脹時,此時才可短暫使用類固醇予以治療。慢性蕁麻疹若長期使用抗組織胺,如果治療效果仍不佳,則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除特殊的病人外,一般並不建議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雖有顯著療效,停藥容易復發,且長期使用副作用也較大。
蕁麻疹照護重點
蕁麻疹是復發率很高的皮膚疾病,如果能遠離誘發因子的話,發病率便能有效避免,蕁麻疹的治療必須持之以恆,切勿擅自停藥或是另尋千奇百怪的民俗療法,以免花大錢卻傷身。
蕁麻疹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嗎?
- 蕁麻疹是怎麼得到的?
-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 蕁麻疹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蕁麻疹,照顧者應該知道:
-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 需要長期服藥嗎?未來有機會減少藥量或停藥嗎?
- 藥物副作用是什麼?服藥要注意哪些事?
-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疾病發生部位
皮膚
請注意,並沒有任何一種或一組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內建議的治療方法並非絕對不變, 請您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
你還會想看...
康健文章
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