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0811二八牧雲齋「有貝汝換」活動
二八牧雲齋生肖捐血紀念幣章進入第四年,
這四年為一個循環的「錢轉如意」小主題,
正式圓滿的完成。
二八牧雲齋生肖捐血紀念幣章從鼠年到兔年以「生活」為小主題,
表示人類對於社會脈動、生活運轉、生存目的、生命意義之所需,
而「貝、刀、圜、布」四古幣依照順時針旋轉,
代表金錢轉動,
財源生生不息之意。
隨著這個小主提的圓滿完成,
二八牧雲齋特製十枚「貝幣」,
以供捐血人兌換,
兌換規則如下。
1) 數量:10枚,兌完為止。
2) 條件:需集滿二八牧雲齋鼠年、牛年、虎年、兔年,共四年紀念幣章。
3) 時間、地點:112年1月1日、112年1月14日 (板橋捐血站)。
112年4月8日、112年6月11日 (桃園捐血站)。
(註:若112年1月1日即兌完10枚,則往後場次就終止兌換,以此類推。)
4) 方式:兌換現場提供鼠年、牛年、虎年、兔年等四枚紀念幣章給工作人員確認。
5) 貝幣10枚樣式不一,可現場挑選。
6) 每人限兌換一枚。
「貝幣」為古代貨幣的稱呼,
為符合名稱,
二八牧雲齋特別拿出珍藏多年的澎湖貝殼,
選擇適合大小,
配以民國43年5角硬幣及59、60年5元硬幣,
製作成「貝幣」以供兌換。
古人以貝為交易媒介,
是現今貨幣的前身。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
中國社會的商品交換逐漸產生,
夏朝建立後,
中國步入階級社會,
社會分工擴大,
商品交換增加,
當物與物的交換不能滿足需求時,
交換媒介於焉產生。
貝幣作為一種原始貨幣,
在中國先秦時期商品貿易中廣泛行用。
原始貨幣為實物貨幣是指具有貨幣功能的自然物品和人工製作物。
根據文獻和考古發現,
在夏代,
生產工具、糧食、布帛、牲畜、皮張、齒角、龜殼、珠玉、海貝等都充當過交換媒介。經過逐步淘汰之後,
海貝由於對中原地區來說是稀少不易獲得,
而且美觀方便攜帶而保留了下來。
貝幣的計算單位是朋,
一朋的貝數,
古人有2枚、5枚之說,
今人一般傾向於每朋10貝。
在先秦文獻及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常有「朋」字出現,
如《詩經‧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1959年河南安陽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銘文中有「王商戍嗣,子貝廿朋」。
夏商直至西周初期,
貝幣是廣泛使用的通貨。
在漢字中,
與價值、錢財相關的文字多帶有「貝」字的偏旁或部首,
如貸、貨、資、貧、財、債、賄、賒、賬、購等等,
說明了貝幣的使用與這些文字的形成處於同一個歷史時期。
二八牧雲齋首四年生肖捐血紀念幣既以古代貨幣為小主題,
如今順利完成。
為感謝支持二八牧雲齋的捐血人,
方特製此「貝幣」提供給支持二八牧雲齋的捐血人兌換,
以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