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72250從山難救援實務 談高山意外的預防
從山難救援實務
談高山意外的預防
(攝影謝新添)
目錄
前言
壹、山難事故的發生與傷亡的遺憾
貳、談高山救援的困難和危機處理
(南一段墜落救援任務--影片)
一、待救人員傷勢狀況的急迫性
二、氣象天候是否適合直昇機救援
三、人員徒步上山救援的可行性
四、參與救援人員之裝備、經驗、對地形環境的認知
(走在雲端上的裸岩--影片)
參、談高山意外事故的預防
(高空山難救援訓練--影片)
一. 墜崖摔落
二. 迷途失蹤
1.切記:等侍救援是你唯一的活命機會
2.將自己的心先安定下來,找到自己的信奉
3.當你發覺迷途失蹤時!特別注意背包不要輕易的離開我
4.台灣高山地形陡峭箭竹濃密又高大
三、以輕便簡易小背包獨自攀登的案例
1、案例一
2、案例二
四、登山前自我檢討背包內是否有該項裝備
1、我攜帶的登山裝備上山時足過使用嗎
2、小背包裡面裝些麼東西…不要輕易的離開我
五、高山症各式病症
肆、認識抽筋處理方式及高山症診治預防 (影片)
一、抽筋的處理方式
二、高山症診治預防
三、高山症的冶療與應對
伍、結語
從山難救援實務 談高山意外的預防
前言 作者: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 教練 柯正民
台灣的地形環境非常的特殊又複雜,從海平面瞬間拔起至
這可從海平面
因環境特殊通常由熱帶的海平面到高山寒帶的地形環境中。即可一天來回三個氣層,更造就了台灣這個山岳稀有的生態環境,也成就了台灣山岳多元化的特殊景觀,更是成為登山者追尋山岳、踏足山林、壯遊山巔的夢想環境。也因人們不斷的追逐山野、走訪山岳,難免會因個人身體的適應能力與不確定性,或登山經驗懸殊一時失誤不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山難事故。
壹、山難事故的發生與傷亡的遺憾
談山難事故的發生主因,可說是五花八門,近期因民眾與報章媒體的強烈譽論---山難救援不利的報導。使得公部門不得不拉緊神精,一旦接獲民眾山難報案,就得儘速的申請直升機救護。
爾後的登山慣性,常見民眾濫用直升機救護資源,當進入山林登山後發現自已的體力不能負擔! 行程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攀登? 這時走不動、不想走、身體捎有不適、動不動直升機就是最快速的小黃(計程車)? 就連山老鼠都會虛假謊報山難。幾經透過媒體強烈報導與事實不符的事件始未,讓一般不了解登山環境的民眾誤以為登山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活動。山難事故--就以戶外活動而言,己是非常低的災傷事故了。
貳、談高山救援的困難和危機處理
從複雜的高山地形環境,要如何談救援,是參與的每一位山域搜救員最為傷腦筋的事。當有人在高山上受困、失蹤、迷途、墜崖或其他疾病產生時,都會在第一時間對外發佈山難意外,請求支援救護。而主管救援任務的消防局人員,在接獲通報後不得不馬上成立救援小組,前進指揮中心。並在第一時間內進入災害區域展開救援任務。
當展開救援任務之初,指揮中心必先評估以下幾點:
一、待救人員傷勢狀況的急迫性。
通常山友發生緊急狀態大致是因急性高山症肺積水的病發,或身體產生疾病危及生命。或者因行進間不慎墜落所產生的身體傷害,使其行動不便或重傷無法行動。就必須馬上申請直升機救援後送醫冶。
二、氣象天候是否適合直昇機救援。
台灣高山環境救援相當困難。尤其是縱走路線行程,通常發生事故地點距入山口的單一行程距離就得花上2~3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有得慎致於要走上5~6天的行程。若是傷勢嚴重病情危及者,總是等不到救援就生命歸天。
目前國內最快速的高山救援,還是以運用直升機的空中救援最為快速。也因時效性的便捷快速讓民眾產生錯誤的觀點,動不動就想申請直升機救援。在無形中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也讓一般民眾對登山環境的觀感不佳。
而直升機礙於天候因素無法飛行所產生的救援困難,便不得不派遣地勤人員上山救援。但通常是費時費力,緩不濟急。很難有效快捷的到達現場實行救援任務。
三、人員徒步上山救援的可行性。
因氣候的不穩定惡化變天,使得氣溫急速降低,或降雨量加大,使救援任務受阻,指揮中心為安全考量,會指令不讓救難人員冒險前行,這是高山救援中最為困難的環節。
近年來山難事故的發生,一般登山客總認為只要報案就好。山難所發生的事故與他們無關的錯誤想法和關念。每個隊員總是躲得遠遠的---這不關他的事。
要記住救難的黃金律,---當山難事件發生時,全體隊員是唯一的第一現場救難人員。全體隊員必須協助領隊嚮導處理善後,任何人不得離開必須全心投入救援任務,直至山難任務解除。
山難事故的發生,有很多是因為當下沒能快速果斷正確的處理,才會衍生事後無法補救的後果。若是當下大家集合通力合作,把事情處理得宜,我想會減少很多山難事故的發生。
四、參與救援人員之裝備、經驗、對地形環境的認知。
山難發生因環境地形與事故本身的事項不同,就會衍化許多不儘相同的難易度。當救援人員到達現場時,憑著該隊山友所提供之資訊實行搜尋救援。
然而在台灣的山岳山難事件, 我們必先瞭解台灣的山岳地形環境,從海平面急速攀升直逼近
參、談高山意外事故的預防
「山難事故」我們可以從過去現有的案例來談其因。一般大致常見所發生的案例為…墜崖摔落,迷途失蹤,各式疾病,天候等事件居多,我們就依各項來做分析。
一.墜崖摔落
山友墜崖摔落有時是因地形環境特殊所衍化之結果,或是因人為不小心疏忽所造成,其實有些事件是可以避免發生的。當我們在山野環境走動時,若能每位登山友在行進時多加集中精神,隨時注意周邊的地形環境與隊友的行為? 互相協助、提醒步道狀況與告知後面跟上的隊員,相信就可減少降低事故的發生率,在危險地段--最好嚮導能花點時間,架設繩索確保人員安全通過,自已也安全,可降低隊員墜崖摔落的危險,假設行進步道崩斷或坍塌時亦可試著採取高遶或下切來迴避危險路徑。
二. 迷途失蹤
迷途失蹤主要因素--大致是因個人對山野環境不熟悉,經驗不足,誤把獸徑當成登山步道,隨意亂闖走捷徑,自識慎高不聽從嚮導約束,我行我素任意拍攝照相,與隊伍拉開距離拼命趕路,體力不適休息過久,誤判方向或對地圖判讀不慎了解,及嚮導沒有負起帶隊責任疏忽所造成的狀況。
要避免迷途失蹤,就必先了解其上列主要因素,並改善自我主觀意識,養成團隊觀念習慣,並加強對山野環境的認知能力。
當一個人在山野迷途後,本身就會開始對地形環境產生慌亂、惶恐和不安的心境,一時間就無法心靜會亂亂鑽,一旦偏離主要步道鑽入箭竹林內或茂密的叢林裏,若沒有同隊幫忙指引就很難找回主線步道。
如何預防迷途失蹤…萬一不慎真的發生,要如何自救是非常重要的登山安全關鏈~必須切記:
1. 切記:等侍救援是你唯一的活命機會,無論你有多累,多不舒服,多慌亂、惶恐和不安!最好的方式就是原地找一處安全點休息---等侍救援。
2. 將自己的心先安定下來,找到自己的信愛(奉),「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如來佛祖」、「太上老君」、「媽祖婆」等,全部請來安頓自已內心的不安與惶恐,(人--因無知而產生惶恐),你要相信---只要保護好自已的生命,搜救人員決對能找到你的信念,並在周邊做好明顯的標記以利搜尋目標。若是能自己起火推是最好的,因火能讓人安心、亦能保暖、亦可成為搜尋目標。
3. 當你發覺自己迷途失蹤時! 這時你要特別注意背包不要輕易的離開我。
依據迷途失蹤後找到生還者的山友,(如南湖大山的康先生,失蹤8天找到時還生還著。另一則為卑南主山下石山林道的基隆海關鐘先生,失蹤6天找到時還生還著) 此二件山難事故主因為迷途並都在原地付近等待救援。而最重要的大背包都留在身旁。
4. 台灣高山地形陡峭箭竹濃密又高大,溪澗河谷落差及大,一旦迷途失蹤,
山友都會往下切,當他迷糊的往下切之後就很有可能注定他要在山上住一
輩子。因為當你自覺不對時,想回頭、箭竹高大阻路又陡峭,又是體力耗
儘虛軟無力,只好繼續回頭往下切,就這樣他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搜救
員也找不到他,因為他隱藏在密林中,直升機空勘時也未必能看得見。最
好的方式是往稜線走,找一處比較開闊的平台做好明顯標記,讓搜救人員
很容易的發現你的位子這樣你就能得救。
三、以輕便簡易小背包獨自攀登的案例
案例一、獨自攀登南投縣竹山鎮杉林溪忘憂森林,已失蹤5天的新北市37歲女子林菁芳,16日下午2時10分被發現跌落在深約
案例二、蘇文政 熱心獨自一人搜尋失蹤陌生山友,義勇精神令人可敬。於2009年1月10日出門前和家人說
四、登山前自我檢討背包內是否有該項裝備
1、我攜帶的登山裝備上山時足過使用嗎
以下裝備有些屬團體裝備,未必每一個人都帶(事先要協調),但置少要有準備,當要使用到時才知裝備的重要性。
(1).防雨裝備:帳蓬、外帳、雨衣褲、露宿袋、防水袋、防水地布、大塑膠
袋。
(2).保暖衣物:睡袋、睡墊、羽絨衣、中層衣(夾克)、備用衣服、禦寒帽、禦寒手套、羊毛襪、萬用頭巾。
(3).飲水食物: 主副糧食、行動水源、行動糧、炊具組、瓦斯罐、碗筷。
(4).可用工具: 登山鞋、綁腿、工作手套、個人清潔用品、繩索、山刀、手鋸、水袋、地圖指北針、GPS、手機、無線電、哨子、打火器材、醫藥包、照相機、衛星電話、太陽眼鏡、護唇膏等。
2、小背包裡面裝些麼東西…不要輕易的離開我
(01).食物:米×1杯:150公克、泡麵×2包:180公克、三合一麥片×2包:90公克、穀粉×2包:70公克、湯包×2包:20公克、卷心餅×2包:100公克、蘇打餅×2包:40公克、胚芽餅×2包:60公克、燕麥棒×2包:80公克、咖啡包×2包:60公克、茶葉包×2包:10公克、肉鬆×1包:50公克、肉片×1包:50公克、青菜1包:100公克。
(02).行動水×1缶:2000公克
(03).雨衣褲:880公克
(04).頭燈(備用電池×2):140公克
(05).急救包:200公克
(06).備用衣、褲、襪:580公克
(07).禦寒衣物:620公克
(08).通訊器材:無線電200公克、行重電話210公克
(09).地圖、筆、紙:40公克、指北針:25公克、GPS(備用電池×2):235公克
(10).防水地布(220×120):320公克、大塑膠袋:50公克
(11).爐頭、大小碗:420公克、瓦斯缶:380公克、筷子、小湯匙:70公克
(12).小刀:120公克、打火(石)機:50公克
(13).小背包:1000公克、背包外套:120公克
合計總重量: 8.730公克(約8.
五、 登山各式疾病症狀
疾病本身是因人而異的,個人體質的不同是比較無法掌控的環節,上山之後常會見到許多的山友引發各種不同的疾病產生,如高山症、肺績水、胃出血、舊傷複發、抽筋、頭痛、饑餓、想吐、呼吸困難等各項疾病症狀。當下若不及時的處理狀況,就很有可能會衍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出現。
肆、認識抽筋處理方式及高山症診治預防 (影片)
一、抽筋的處理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 高旻虔醫師
一般來講,大概約走兩三個小時,肌肉疲勞,就有可能發生抽筋。抽筋的原因包括:熱身不夠、電解質不平衡、肌肉疲勞受傷、睡眠不足、飢餓、或是衣物太緊與保暖不足都有可能會發生。預防的方式包括,適當的熱身、運動前中後補充電解質、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食物攝取,不要穿太緊的衣物及適當的保暖。
抽筋的處理方式,第一步是休息,第二步是拉筋,沿著肌肉收縮的反方向慢慢把它拉長,接著是補充電解質,可以喝運動飲料或是吃水果,按摩和冰敷可以緩解抽筋的疼痛。原則上抽筋處理完後可以立刻開始行走,如果有登山杖當補助的話更好。走路方式有一個口訣:「好的上天堂,壞的下地獄」,上坡的時候,沒有抽筋的腳先往上爬,下坡的時候,抽筋的腳先採下坡。
二、高山症診治預防
台北榮總 高偉峰醫師
根據我們之前的研究,登玉山的山友大約有三成,符合急性高山症的診斷。目前世界上所常用診斷急性高山的標準,就是露易斯湖急性高山症指數,其症狀包括,第一個有登高,海拔高於
通常症狀有惡化的現象,尤其是譬如咳嗽帶血痰、呼吸困難。或是走路不穩,譬如用腳跟對腳尖走直線時,無法走直線,甚至神志有異常的時候,通常都要下降。通常對於嚴重高山症在早期時,只要下降500~
三、高山症的冶療與應對
林口長庚 王士豪醫師
高山症的冶療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停止上升高度
2. 供給氧氣
3. 供給藥物
4. 立刻下降高度
其中除了給藥物之外,其他三項都是山友們在沒有醫師在場的情況下可以自己處理的。
在登山途中若遇到高山症,該如何應對呢?可根據在1997年一位美國醫師所提出的「高山症的黃金律」來應對:
1. 在高山上的任何疾病都應假設為高山症
2. 不要帶著高山症的症狀進一步上升高度
3. 如果症狀正在惡化應立刻下降高度
4. 不要讓患有高山症的患者獨自落單行動
在高山上如果能誠實的面對自已的症狀,時時的關心身邊的夥伴,並勞勞的記住這四條的「高山症黃金律」妥善的處理。相信大家就能享受高山的樂趣。山友最好的高峰經驗是建構在面對高山反應時知所進退的基礎上。一旦不適應三低,也就是低溫、低壓、低氧的陌生還境下,就得馬上下降、下降、再下降高度。
伍、結語
1. 山域環境氣候變化只在瞬息之間! 捎加不注意!惡劣天候狀況就會發生!尤其在高山環境更加明顯,往往常會讓缺乏山域經驗的登山客措手不及應對。
2. 一般的登山客,大致對山野活動能力生疏,攜帶裝備不足或不懂得裝備使用! 以及無法熟識地圖的定向定位、指北針、GPS的使用要領。並輕忽山野的危險狀況、隨意亂闖超捷徑、錯估行程、過度體力透支等因素!
3. 山難事件發生類型:大多為脫隊受困、失蹤迷途、摸黑趕路、失足墜崖、風寒失溫、急性病症、疲勞休克、天候轉惡等居多主要因素,上山凡事一切小心,隨時要有危機意識,並注意風變保暖。
4. 出團(隊)後,皆要設定一位山岳的專業人員,對於山域環境相當了解及熟悉協調救援任務的留守人員,隨時掌握上山隊員的活動安全守護。
5. 萬一隊員有狀況發生時,本隊人員將馬上暫停一切活動,並立即集合現埸所有隊員,成立第一現場救護人員,協助處理所發生之事故,並直到救援結束。